中国有个成语叫“徒劳无功”,顾名思义就是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其出自《庄子·天运》“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纵观中外古今,凡上位者真要惩罚一个人,对其最大的刑罚并非死刑而是让其遭受这种“徒劳无功”的折磨,像月亮上的吴刚因遭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其树随砍随合,以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而在希腊神话故事中也有一位类似的人物,名为“西西弗斯”。他因触犯了众神,而受到了惩罚:每天要推一块巨石上山。而每每把石头推到山顶之时,巨石又会轰隆隆滚落山下而前功尽弃。于是,第二天他又要把那块石头山上推,这样的劳作,周而复始、无效无望。
上面的神话故事,古人并没有给出他们的最终结局。但可以想象的是,当一件事情周而复始地去做却未见寸功,往往会使人绝望、沮丧,最后直到身心都变得麻木不仁。在我们小的时候或许听过一个关于寻找心愿石的故事,故事中一个年轻人在老人的指导下往沙滩上寻找温暖的心愿石,却因日复一日的寻找丧失了耐心,最终即使被他找到了真正的心愿石也随手地扔掉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有一个专业术语,叫“习得性无助”。
“习惯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痛苦的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惯性无助。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惯性无助。这种现象在人身上也会发生,而当人类有习得无助感时,他们通常会从三个角度来处理。
1. 个人: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
2. 普及: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的每个层面。
3. 永恒: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人长时间保持某种低落、抑郁的状态,也往往受到了习得性无助的影响,因为他总认为某些事情是永远不可能被改变的。人有时候就像马戏团里一只被拴在木桩上的大象一样,虽然力大无穷的大象可以搬很多东西。但在表演后,却很安分的地被绳子拴在木桩上。因为根据觉得从小的经验,木桩的力量要比自己大,是唯一可以拴住自己的东西,便不再试图挣脱木桩了。所以说,人往往因为遇到一些不幸的事情之后,即便真有幸运女神来临也会被拒之门外,像元素钒的发现过程就是一种典型的悲剧。由此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理解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如果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你也将错过星星和月亮。”
虽然这种现象很普遍地存在于人类身上,但是历史上还是有很多不被束缚的大人物,像屡败屡战的曾国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话说,曾国藩练兵出山,踌躇满志,以为荡平天下可期。不料一开始竟接连遭遇岳州、靖港大败,想想自己堂堂清王朝二品大员,连太平军小小一个林绍璋都斗不过,还谈什么扫平太平天国的伟业。不堪受辱,急得跳水自杀,幸被部下救起。后来,好不容易打了些胜状,不料在九江湖口被石达开杀得几乎全军覆没。既然死不了,就要向朝廷汇报啊。曾国藩有个好习惯,每封奏折都要亲自反复修改。在这封自请处罚的奏折当中,在最后曾国藩把自己对太平军作战以来的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就这一字之改,彻底改变了朝廷上下对其的看法,塑造出了一个神奇倔强的曾国藩,成为其执着精神的最好注脚。历史上多次竞选的林肯以及多次遭受明军镇压失败而崛起的闯王李自成就更不用细说了,厚黑学教主李宗吾肯定会说这是他厚黑学理论的典型案列,其实不是别人脸皮太厚了,而是平民老百姓的脸皮都太薄而已。
那如何摆脱习惯性无助的阴影?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些方向,值得我们思考:
1、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优势、劣势,擅长的、不擅长的,在自己的优势、长处、擅长的方面下功夫;
2、确立目标不可好高骛远,要立足现实,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通过不断实现自己的小目标,建立自己的信心;
3、学会自我激励,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当自己做出成绩时马上犒劳自己,鼓励自己;
4、提升自己的能力,当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的时候,习惯性无助感就会慢慢消失。
免费赠送:
名言: ####不要想第一步就踏上人生的金砖,哪怕是坎坷、荆棘、泥潭,只管大胆地跨出,当你终于踏上了属于你的那块金砖、回首顾盼,步步都是金砖。######
名诗:
《去爱吧》
--艾佛烈德德索萨
去爱吧就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会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人会聆听一样
干活吧像是不需要金钱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