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某个专门推介电影的公号上,列了十部必看文艺电影,其中就有《岁月神偷》。于是,我在一个下午搜索了来看。彼时的窗外,长风轻过,天蓝如洗。
是2010年的影片了,距今七年之久,够老。它讲述了1967年至1977年10年之间发生在香港深水埗一个普通四口之家的故事,一对社会底层的夫妻在经历了人生百味后,感悟到唯有岁月的变迁才是真正的“神偷”。
社会底层。人生百味。岁月变迁。
这几个关键词,你能想到什么?无非是,大时代的风云变幻,小人物的岌岌可危。
托尔斯泰说: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02
具体到影片,前半部分不算沉重,你见到的是如邻家般生活的日常:父亲埋头做鞋手艺精湛,母亲辛辣直率巧言推销,哥哥品学兼优是家人的骄傲,自己天性顽劣卖萌搞笑。一家人即使艰难度日,倒也其乐融融。
到了后半部分,变故陡生:哥哥身患重疾,且失学失恋;小家庭遭遇飓风暴雨,安身之所支离破碎。
这,像不像我们的人生?青年时期的风平浪静有时,但不是主基调,主基调是人到中年的种种遭遇和变故,以及面对这些的疲惫感无力感,忧伤淡淡累积、反复萦绕,悲痛慢慢增大,终至奔泻而出。
03
忧伤淡淡累积、悲痛慢慢增大,直至奔泻而出,有三次:
第一次:台风来袭,它以横扫千军之力,蹂躏着鞋店。一家人拼尽全力与之抗衡,终是不敌,连个“顶”都没有保住。现场支离破碎,家将不家,父亲的无力,母亲的无奈,悲痛累积到第一个的顶点。
第二次:哥哥病入膏肓,住院医治的某个夜晚,被下病危通知,要求输血;父亲当掉结婚戒指,换了钞票前来支付医药费。母亲轻轻抚摸着父亲被戒指勒出的深深印痕,悲痛累积到第二个顶点。
第三次,哥哥无药可医,终离人世,父亲挖了一棵小树载到其坟前,说是“最紧要保住个顶”。此处悲痛累积到最后一个顶点。
三次悲痛累积,都没有大开大合。情绪是有的,悲痛是有的,但没有手足无措,没有哭天抢地。日子仍然在过,皮鞋仍然在卖。
原来,大悲无泪,大悟无言。
原来,人到中年,不配伤春悲秋,不配泪水肆流。
04
人到中年,是一种什么体验?
是日渐凸起的肚腩、渐渐后移的发际线?是单位里的高位、银行卡中的存款?是夫妻左手摸右手的倦怠、面对孩子叛逆的无力?
张爱玲说:
中年以后的人常有这种寂寞之感,觉得睁开眼来,全是依靠他的人,而没有一个人是可以依靠的。
寂寞得无人依靠,强撑着供人依靠,才是人到中年的常态。
某为裁员34岁+的员工,企业聘用高管,年龄线也多卡在35岁,这,是中年人的年龄危机;
台风来袭,广东男子以肉身硬撑货车,被倾倒的货车碾压而死,这,是中年人的价值危机。
这些危机概括起来其实是,上有白发高堂,下有娇儿稚子;剩余自己在中间,前是岁月的深渊,后有生活的追兵。回望皆茫然。
想起了郁达夫的一句话: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05
而我想,既然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相逢,那不如好好活着,活在当下。
正如影片中,母亲一直强调的“做人,总要信”,这是她乐观的依仗,也应该是我们这般中年人应该有的,对生活的信心,对美好的渴望,以及应对挫折的坚韧。
工作遇到瓶颈,职位无法再升?没关系,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抛弃掉“人到三十不学艺”的偏见吧,去挖掘、深思、开辟,属于自己的第二职业;
打拼多年仍是财政赤字、存款无多?没关系,衣食住行够用、合用、适用就行------基本供给完成,才会有可能放下执念,去全心全力拼搏一番。
还有,去旅游,去健身,去读书,去会友,等等,莫不都是丰富自己、丰盈生命,怀揣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
人生之路,总是一步难,一步佳。不要怕你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那历经的黑夜,有蝴蝶托梦,青鸟探看;有星群闪烁,微风拂肩。
不流泪的中年,且让我们,一杯敬无限可能的明天,一杯敬全力以赴的过往。
杯中酒尽,潇洒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