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书,感觉上有点儿像《中国在梁庄》等类型书籍,都是通过各人的故事来讲一段生活,讲一段历史。不同之处呢,在于,《台湾这些年所知道的祖国》这一书,把故事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甚少加入作者自己的感想,甚至在书的最后,也没有类似于《中国在梁庄》最后那样,长篇的作者心得感想,从作者主观的角度再去表达对于故事的理解。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本书算得上是一个故事集,收集了各个年代台湾人民对于祖国大陆的印象,和两岸人民之间许许多多的故事。
因此从书中故事的情感倾向,我们能大概感受到两岸关系及其中人民生活的变化:
最开始是对抗的,持续不断的战争模糊了人们的身份认知,而在对抗中,初次到达大陆的台湾同胞都惊讶于祖国的地大物博,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台湾岛的风土人情。
然后是长期隔离的,在这样一段强化备战的年代里,台湾人民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军事准备,在这样的环境下,青年们的感情生活也是艰难而特殊的。
再之后是观望的,积极争抢的气球传单,和络绎不绝的移民潮,都反映了当时民众对于祖国大陆,对于自身生活的强烈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接下来是开放的,从交通的开放,到思想意识的开放,两岸之间的交流日渐增多,尤其是对于在战争年代背离家乡,在台湾开始新生活的士兵们来说,这种开放就意味着,被战争炮火掩盖的情谊,有了重新连接的机会。
最后是深入交流的,台湾人在祖国大陆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两岸之间的恋人们也有了开始的机会,从民间开始的这种自发的真正深层次的交流,才表明了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之间,又一次逐渐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情感纽带啊。
在这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感触最深刻的是关于“兵变”的这一段儿,可以称之为“几代人的集体回忆”。“兵变”是什么呢?以前台湾的青年们需要服兵役入伍去,当时一去当兵,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与世隔绝。因此很多兵哥哥的女朋友们,就常常会在这一段时间内提出分手,另觅夫婿,更有甚者,已经结婚了的妻子也会出轨,这种情况就是“兵变”。我们常接受的教育是,要和平不要战争,无情炮火下逝去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庭都让我们感到痛心。但我们常常忽略的是,哪怕是在备战时期,也有许多家庭和恋人需要承受离散之苦,更别说在演习等高危环境中战士们仍有很大可能受伤乃至丧生了。我们或许可以没有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至少希望能够见到所爱之人安全康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安稳的政治社会环境,就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心的庇护。而这,大概也是一衣带水的海峡两岸,非常需要朝着同一个方向携手前进的重要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