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89班第一周作业~一周践行总结(李婷)
这个是最近一直执行的惯例表,重新制定惯例表有点难度,孩子总说咋又定惯例表,我家孩子这个年龄段到了稍稍叛逆,调皮,淘气,自己想法太多的时候了,面对问题我有些力不从心了……好多问题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比如细化惯例表,不过自从上园后她已经就养成了睡前自己洗漱,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早起自己穿衣洗漱的习惯!重新制定惯例表的目的我想解决放学后回来先写作业后玩儿的问题,目前我是失败的!
第一章 正面的方法 精读及感悟
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
很多人强烈地感觉到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我同意。我永远不会说惩罚不管用。从通常能立即制止不良行为这一点来说,惩罚确实管用。但是,其长期效果是什么呢?我们常常被当时的效果所愚弄。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当心,当长期效果是负面效果时,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惩罚的长期效果是孩子往往采用以下四个“R”中的一种或全部来“回敬”我们:
惩罚造成的四个R
1.愤恨( Resentment)
“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 Revenge)
“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 Rebellion)
“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
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 Retreat)
a.偷偷摸摸一“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自卑
我是个坏孩子。”
孩子们通常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遭受惩罚时内心所做出的决定。然而,他们未来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例如个孩子可能在潜意识中认定“我是一一个坏孩子”,并会继续扮演“坏”的角色:而另一个也认定自己“坏”的孩子则可能会变成一个讨好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以此来求得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因此,大人更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何种长期数果,而不要被当时的短期效果所愚弄。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想想你自己上一次被羞辱或被不公正对待时的感觉吧。你当时有合作的意愿了吗?想想要表现得更好了吗?闭上眼晴,想想最近一次(或者你小时侯某一次)别别人想以让你感到难受来激励你做得更好的情景。准确地回忆一下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你的感受。要注意你是怎么想你自己的,又是怎么想别人的,以及你想将来要怎么做(尽管你当时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出决定)。你感觉到自己受到要做得更好的激励了吗?如果是这种激励让你感觉好吗?是否是建立在你对自自己或对他人的负面情绪之上的?你是否觉得更想要放弃努力或者掩盖错误,以免将来再受羞辱?或者你是否想舍弃自我,去讨好别人?基于受到惩罚时所产生的这种感觉和潜意识中的决定,孩子们不可能形成积极的人格。
有些父母和老师并不喜欢过度控制或者娇纵,但但又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办法,他们就会在这两种无效管教方式之间来回摇摆。他们会尝试过度控制的方法,直到他们自己都无法忍受自己的专横行为。然后,他们会转而娇纵孩子,直到他们无法忍受孩子被宠得素要无度一一所以,他们又转回到过度控制。
当过度控制对一些孩子似乎管用时,其代价是什么呢?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频道,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正面管教不以任何责难、羞辱或痛苦(肉体上的或精神上的)作为激励手段,另一方面,娇不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都是一种羞辱,并会造成一种不健康的相互依赖,而不是依靠自己和相互合作。正面管教的目的在于获得积极的长期效果,以及立竿见影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由于许多父母和老师相信,放弃过度控制和严厉型管教之后的惟一选择就是娇纵,因此,明确“管教”的定义就非常重要。“管教”这个词常常被误用。很多人把“管教”和“惩罚”划划等号,或者至少相信惩罚是有助于达到管教目的的一种方法。然而,“管教”( discipline)来源于拉丁文 discipulus或 discipline,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或“受尊敬的领导人”。孩子们和学生们要成为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他们的动力必须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控制,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自律。而不论惩罚还是奖赏,都是来自于外在的控制。
感悟
对于惩罚带来的后果我深有体会,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让孩子做一些事情会有条件,比如如果好好练功会怎样,如果不穿这件衣服会怎样,导致有段时间孩子和我们说话就会不相信我们,说妈妈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让你吃“电”,有点“报复”心里!因为这次是复训,而且这次的学习好像感悟更深一些,比如一些积极暂停,在我大脑盖子打开时,我会马上暂停,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处理,虽然还没有熟练的运用工具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有新的问题出现,就是孩子爸爸的一些管教方式我有些忍不了,我俩又有些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