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我们说到了碎片化学习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的是,负面的影响多过正面的影响。我是否可以选择逃离碎片化的“重灾区”,通过更换环境的方法来根本性的解决呢?答案是显然的,我们避无可避,只能迎头回击。身在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浪潮下,我们获取到了大量的红利,更多的知识获取渠道,更广的社交半径,更多的创业机会。雷军的一家公司起名叫做“顺为资本”。何为顺为,顺势而为。一个事物和一个浪潮依然成为共识下的趋势,那么,不要试图去抵抗他,学会更好的利用这波势头,或许更为明智。
02
就说说我自己经历。我曾经也是微分享浪潮中被裹挟的一位。各种课程,各种名师,光课程的名称就足够吸引人了,再加上讲课者的牛X闪闪的个人经历,不是某某公司的创始人,就是某某公司的总监,总经理,董事长。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微课浪潮起来的初期,因为提供这种知识服务的机构不多,而同时,普通的网名对这方面的了解也很少。
但之所以了解的少,所以更加的迫切的想要去了解更多的东西。赶上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张创业”的口号,激发了各位有志青年的斗志。被媒体包装下的创业神话,更是使大家伙对于创业的热情和互联网知识的渴望燃烧到了极点。就在这个节点上,微课程应运而生。其实,之前的YY语音分享也是一种方式,但是因为需要在线直播,且课程如果没有录音没法回听等弊端,导致还是没有大面积铺开。而微信可以发送60s语音这个好功能出现后,拉一个群,讲师在群用60s的语音分享心得。
没法第一时间听讲的同学也可以后期语音回听,而且可以反复的听。说到这里,我就要说微课除了碎片化学习影响的另外一个问题:让人养成了虽然报名课程,但是因为知道可以回听,一旦有一次没按时听,接下来的课程都可能报上名,但是不去听,每次都告诉自己,反正我可以回听的这种不良的回路。理直气壮的告诉自己在路上通勤的时间我正好插上耳机听听课。
可是理论和各种数据统计来看,如果你当时都不能和大家一起聚着听课,后期你还会打开语音去回听的几率就低了很多。上过大学的同学肯定有经历,某班干向老师拷贝了一份普通的资料。有些同学肯定会马上到班干那边去,殷勤一把,间接的把资料拷贝到自己那边。那种渴望的劲头真以为他有多认真。课后,真的还去打开那份资料看的人少之又少。多半都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我有这份资料了,我和你们在一个起跑线。
03
慢慢的积累下,报名的课程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不变的是,依然可以支持回听。于是,囤积了越来越多的未听课程。突然哪天想起来的话,又开始焦虑了,想去回听,但是看着那忙忙多60s语音,又没那耐心去听了。
选择少了会焦虑,选择多了会彷徨。
回到题目,听了这么多微课,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答案是:问你自己。如果是我上面提到的那种只报名不听,求得一个心理安慰的情况,那么顶多知道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老师们而已
那我们是不是就不该去听那些微分享呢?事情倒也不是绝对,就像有人问爱因斯坦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爱因斯坦回答到:光既是粒子也是波,这叫做光的波粒二象性,取决于你对它的测量,你对它的观察方式的不同而不同。选择你觉得值得听的课程,且同时要订好提醒事项,尽量做到现场听完,现场提问;放弃那些即便名头很大也对进步没有什么意义的课程。而分辨值得听和放弃就需要你对自己刚需的审视,和未来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坚持,能舍能得的智慧。
04
所以,世界纷繁,我们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增长自己的价值,其他一切都是为这个主线任务来服务的,不要做为了A而A的事情,到头来,也就是自己的一场狂欢,过后,什么也没留下,除了你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