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和爸爸一起在 386 的电脑上玩纸牌游戏的那个下午,我一定想象不到,若干年后,我可以在一个小小的手机上,享受到比电脑提供的还多的精彩服务。变化,就是这样悄然地发生在生活里。
记得第一次听说 QQ,应该是高中同学的推荐。那时大家喜欢带着口音叫它“小球球”。高考结束,大家纷纷注册,然后在那个学生还很少使用手机的年代,通过“小球球”建立起彼此的联系,不至于在去往天南海北的大学后,就失去了相互的音讯。而如今,腾讯已经围绕 QQ 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新兴的微信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开疆拓土。“小球球”,变成大帝国。
曾经有那么一阵,铺天盖地的消息都在控诉着腾讯的抄袭。可就在这骂声中,腾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产品方法论,成为互联网公司中产品水平最受认可的公司之一。我一直很好奇,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直到看了《腾讯方法》一书,我好像摸到了点门道。
《腾讯方法》介绍了腾讯的三个产品案例。就像作者说的那样,恰好这“三个案例分别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从而实现全生命周期地呈现了腾讯公司的产品开发与运营思维”。三个案例,三个视角,虽然未必可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的效果,但毕竟能对腾讯的产品方法有更多面的了解和认识。
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在亚马逊上看过点评,发现有人认为此书也就是记录了一个游戏的开发过程,不过尔尔。可我读完后,却深受启发。之所以有不一样的感受,可能就像我最近读过的另一本书,书中所写内容大部分我早已熟知,所以读来甚是无味。而这本《腾讯方法》讲述的是我好奇又不得知的故事,自然有吸引力得多。顺便想起了曾经看到文章讽刺有的人为了卖弄学问,动不动喜欢列个书单给大家。其实,书诚然有好坏,但更讲究因人而异、因时不同,就像谈恋爱一样,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那本书。
书中三个案例,篇幅最长也是写得最好的是第一个,即腾讯天天系列游戏的开发。里面引人思考的地方也特别多。
比如里面强调一个理念:“不但要看到竞争产品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挖掘竞争产品的设计理念,然后进行优化。要耐心、认真地对竞争产品进行 100% 的反策划,而不单单是产品有什么功能,更重要的是这些功能背后的设计理念、设计目的和运营效果。”我最近的工作中,也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在考虑自己产品的功能时,总有同事想把其他竞品中的功能和设计安插到我们的产品中。每当这时,我总是提醒自己,作为一个产品人,要严格把关,仔细分析其竞品背后的设计意图,与我们产品思路相一致之处再进行借鉴。简单的照搬照抄,只会让产品变得低劣,成为竞品的大杂烩、四不像。
再如,书里提到“很多文档尤其是策划设计小组的功能需求文档不规范,缺乏必要的信息和路径,导致大量返工,开发团队非常不满”。时下流行敏捷开发,然后很多团队就开始完全抛弃文档或者极为不重视文档。个人觉得,这有些矫枉过正。敏捷开发强调的是多沟通,精简文档,只保留必须、重要的内容。尤其在产品初创时期,还是有很多重要信息需要记录,方便后人查考,对于当时的开发也有益处。所以我在工作中格外重视文档的撰写,我的文档本身也被我当成一款产品。我喜欢和开发同事沟通,看看我文档有没有表述不清之处。也在开发同事的提醒和帮助下,我不断发现自己遗漏的细节和容易造成歧义的表述方法,思考更加全面,文档也更加有价值。
书中还有很多地方,都会唤起我对工作的回忆,然后在反思中对自己的工作做更深入的总结。实话实话,看到腾讯这样优秀的互联网产品公司也依旧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自己会觉得“原来大家都是会遇到这样情况的呀”,然后就不会在自己的小困境中怨天尤人。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别人的解决方法,对自己也是启迪。就像书中总结的那样:“好的产品经理必须有极致的产品精神,但还要有变通的执行力。”将这句话与所有需要的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