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1]仁:在这里指存有私心和偏爱之义。[2]刍狗:刍,指喂牲口用的草。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3]其:副词,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的意思。橐龠tuo二声,yue四声:橐的本义是一种小而有底的口袋,龠是一种管乐器。橐龠是用来吹火以使炉火旺盛的风箱。[4]虚:空虚。屈:穷竭。[5]动:鼓动,操作。出:产出。[6]多言:这里指政令过多。数:通“速”,为加速之义;另一说,指办法。穷:衰退、行不通的意思。[7]守中:保持适中。
【试译】
天地是没有偏爱的,将万物都看作刍狗;圣人也是没有私心的,将百姓都看作刍狗。天地之间,难得不像个风箱吗?虽然是空虚的,但力量却不会穷竭,越是鼓动它,产生的能量就越多。政令过于繁多,会加速国家命运的衰退,不如保持一个恰如其分的度。
[心得]
老子在这一章阐述了“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的观点。
但首先要清楚的一点是,老子所说的“仁”与孔子所说的“仁”,虽然都是一个字,但并不是一个概念,或者说,它们并不具有相同的内涵,所以不要将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看作是与孔子的思想正相对立的观点。在儒家学说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内涵十分广泛,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相互亲爱的情感和行为;而在道家学说中,“仁”则只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儒家将“仁”看得极其重要,而道家则认为“道”是高于一切的。
而在老子这里,“仁”应该指的是没有偏私,凡事一视同仁,保证公平。最后的结论则是回归到政治治理上,意思是执政者不要有太过繁琐的政令,不要过度打扰老百姓,如此才能兴盛繁荣,安居乐业,我认为这个观点有点类似于孔子所讲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