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轻人的培养过程中,它的过程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那么,一般读完大学下来,基本上,我觉得绝大多数,整体的感觉是敏感的。
你要在社会上混,敏感不重要,钝感重要。
所谓钝感力就是领导批评你一句,其实有的时候真的是为你好,有的人批评一句就寻死觅活的,那肯定不行,就是你不要这么敏感,其实有时候比如说你在哪儿哪儿哪儿没做到位。
然后你的直系领导可能瞥了你一眼,其实他瞥你那一眼,他真没瞥你,可能是想别的事,可能你就为他瞥了你这一眼,这一天就心神不宁,就过于敏感。
我觉得判断事物的时候,你比如说你判断一个具体事物的时候,敏感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你在判断人际关系的时候,不要那么过于敏感。
——马未都
钝感力,是昨天突然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一个词汇,或许曾经见过它,只是当时没有重视。不过这个词汇依旧悄悄溜进我的潜意识里。
何为钝感力?用写这本书的作者自己话来说就是: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什么?迟钝还有力量?很多读者一定感到意外,毕竟迟钝给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含带贬义色彩,它何时翻身还给予人力量?
但是生活中往往就是有这么一部分人,确实需要钝感力。
比如说自己:
1.别人的一句不太中意的话可能我就敏感了,一瞬间情绪down到底谷,脑袋短暂空白,注意力被情绪打乱后。就可能错过后面谈话一些重要的内容。
2.有时别人的言行在可能触及到我的盲区或者不足时,内心好像就提前开启防御机制,行动上会表现出转移话题,内心会在默默祈祷:千万不要再谈下去了。
3.在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却还未出现时,脑海中就已经演了一出戏,把问题出现的前因后果,中间的人和事儿都搬上荧幕。可现实是问题暂未出现,我就已经身临其境。
敏感却不能平衡敏感的人,生活都不会太轻松。
比如自己。
有时很开心,有时很低落,起伏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关于保持平静与稳定,却有些不容易。
马东曾在《奇葩说》中提到:
聪明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叫什么?敏感。
敏感就是缺乏安全,敏感就是保持警惕。渡边淳一写过一本书叫《钝感力》他给出了几个严格的标准,听起来是鸡汤,但是对大家会有帮助。
钝感力是我们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方向:
钝感力是快速忘却不快的能力;
钝感力是接受失败继续挑战的能力;
钝感力是坦然面对流言的能力;
钝感力是对嫉妒和嘲讽心怀感激的能力;
钝感力是对表扬甘之如饴但不得寸进尺的能力。
此刻,你对钝感力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吗?
我所理解的钝感力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它在告诉我们无需对生活处处保持敏感,无需对人际时时保持警惕,教我们放下别人的评价,教我们学会看淡自身的不足与暂时性的失败。
今晚是我第一次思考敏感于自身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感恩敏感使我的共情能力更强
感恩敏感经常使我一眼便洞见事物本质
感恩敏感让我清晰的知晓说哪些话可以令人快乐,哪些话会使人不快。因为敏感大大提升了说话的技巧。
感恩敏感帮助我理解很多事物的速度更快一些。
但是,敏感也真实地伤害了我。
它让生活变得不再轻松,让神经绷紧,让错误的容忍度极低,让一些事情的反应容易过激,
总得来说,敏感就像过山车,使人一会兴奋过头,一会恐惧万分。
我感恩敏感,同时也不想过分敏感。
就像马未都先生所说:“判断一个具体事物的时候,敏感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你在判断人际关系的时候,不要那么过于敏感。
现在所面对的课题就是找出对哪些方面我是需要钝感力的,哪些方面仍然可以保持敏感。
而非事事敏感,正所谓物极必反。
在敏感与钝感之间寻求平衡,有的放矢,可能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的课题。
或许一直以来都在追求自认好的,向上的东西。迟钝一词当初见到或许第一反应就是嗤之以鼻,很长一段时间打心眼是排斥有关迟钝等等负面的一切。
但时间很奇妙,今天突然觉得我需要它。
因为它,我可以变得更好。
毕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在变化。
钝感力并非事事麻木,而是有的放矢。
在人情世故里迟钝一点可以海纳百川,轻松度过。原谅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在面对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时,可以放下执着与他人的评价,毕竟生命中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可做,你以为重要的其实真的没那么重要。对这些所谓的面子,自尊心如果可以迟钝一些,会不会离快乐更近一点?
恰恰是物极必反的感觉提醒了我:其实敏感可能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时,因为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命里不能只有敏感的存在,其实钝感也很重要。
它使我睿智也使我受伤。
最后想用马东先生在谈到钝感力时说的最后一句话与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位朋友共勉:
推荐大家能够记住钝感力,因为那可能是一个职场新人在足够聪明的时候,进化的方向。
在这把一个称谓稍作修改,不单单是一个职场新人。还是我们每个成年人。
甚至,是每一个过度敏感的人。
愿你平衡好敏感与钝感,生活有的放矢,那份内心的平静仍在原地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