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通是个乡,却比何源场面儿得多,有一条很长很繁华的商业街,路旁机关的高门大院也显得更威风。
找了个不碍事的路边停了车,下来打听“忠义世家”牌坊。
都知道,所以毫不费力地找到。
没几步就到了跟前,心说这也太容易了吧,不是邓家么,怎么感觉还没出乡场的边儿,已然就到了?
这就是城镇化的力量。
早先,这样的小村子大都梅花间竹般散落在阡陌里,虽也离得不算远,但终究有个间隔,或者一道河,或者一面坡。虽彼此望得见,却也分得清。遇有问道儿的,拿手一比划便清楚——这个是张家,那个是李家,等等。
城镇化的号角一响,变化就大了。乡圩镇街什么的,像是放多了酵母的发面团,塇腾腾地就把四邻八舍的给糊在了一起。所以,再问什么张家李家,都不知道怎么给你说道,每每左边一脚是张家,右边一脚就到了李家。
“忠义世家”坊,跟上午看的孔家的“圣裔”坊风格相近,同是四柱三间五楼式,也是村口的总门楼规制。所不同的,“忠义世家”坊背后的敞厦较矮,屋顶没有侵犯牌坊的“领空”,所以视觉效果要优于“圣裔”坊。但整体雕刻不如“圣裔”坊那般精美繁缛,且损毁程度较重。
当心间顶端圣旨牌镌“恩荣”二字。
下方大字板题刻“忠义世家”四个大字,这也是牌坊名字的由来。“忠义世家”四字左右,分别刻有上下款各两行小字:
右手上款小字两行,分别为“隆庆元年岁次丁卯孟秋之月”、“赐进士金溪县知县萧复阳为”。左手下款也是小字两行,分别为“云林邓氏 立”、“大明万历五年八月吉旦重修”。
将上下款揉合起来读,就明白了,全文应是:“隆庆元年岁次丁卯孟秋之月,赐进士、金溪县知县萧复阳为云林邓氏立(“忠义世家”坊),大明万历五年八月吉旦重修”。
坊门上端,两层雕花额枋间嵌一通额字板,上刻“乙丑进士邓昌 丙戌进士邓成”。显然,牌坊是为旌表此二人功名而立。
字板两端亦各刻上下款两行小字,上款是“皇明嘉靖癸巳孟春正月吉旦”,下款是“巡抚江西监察御史李循义 立”。
看到这里,可以大致析出这座牌坊的若干建造信息。
嘉靖癸巳年即嘉靖十二年,为公元1533年。隆庆元年即公元1567年,万历五年即公元1577年,这样就排列出一个时间的先后顺序。
基本可得:“忠义世家”牌坊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始建,隆庆元年(1567年)告竣,万历五年(1577年)重修。
一座牌坊建了34年?
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来,石牌坊的雕刻本就费工费时。第二个原因也很重要,或者说是决定性的因素。即,这座牌坊是“恩荣”坊,在牌坊的等级上属于第二类,是由皇帝下诏,由地方官府出资建造的。
这就很明白了,虽说是皇帝下诏,但皇帝离得远呀。况且,地方官府的银子用度很多,不可能倾囊相注于一个牌坊。再加上我们都懂的原因,所以拖拖拉拉建个几十年也不足为奇。幸好这种作为总门楼的牌坊只雕正面,背面无工。若是两面都雕,时间还会拖得更长。
查了查,李循义,生卒年不详,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嘉靖十年时便已在监察御史任上了,升得不慢。
牌坊左右次间上方的字板上刻有功名榜,罗列了邓家科举考得功名的一干族人。
右为“历朝文英”,举凡文科38人,以“赐进士第 抚州路提刑邓云夫”为首,以“贡授本邑教谕 邓囗(上亡下罗)祥”殿后。
左为“历朝武烈”,共列武举32人。因该字板上端有灰浆刷抹痕迹,各行第一(二)字无法辨识,打头者“囗建炎忠义保障江南承信郎邓 囗”,压尾 “荫(?)授修职郎邓囗哥(?)”。
云林邓氏乃金溪望族,历史上与达官鸿儒素有交好。始祖清溪公,祖籍南阳新野,其墓尚存且近年予以重修。上午在旸田,陪我参观的邓先生说,他们第二天将来黄通祭祖,想必定是来祭拜清溪公。估计不仅他们,相当方圆之内的邓氏,大概率都会来这块祖地行祭祀大典。
拍完牌坊,阴沉了几近一整日的天,终是落雨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果不食言。
江南的春雨多是这样,酝酿许久说下不下,一旦下起来,也是悱恻缠绵得很。雨丝虽细柔,但却密不透风,且像美人的泪,很难哄得住。
就近草草抢拍了两张片子,镜头盖便不得不扣上了。再一会儿,有风吹来,伞已形同虚设,连忙将相机揣进怀里。
尽管计划里还有吴家、李家、刘家等,此番情景之下,也只有落荒而逃。
想起早晨出城时,环卫师傅所说山路不好走的话,向两位檐下躲雨的当地司机兄弟打探,皆回说没问题。
于是驱车而去,果然毫无问题。
二访金溪之首日寻走告结,时在丙申春二月廿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