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策:邹忌事宣王
似是而非啊,似是而非,这世上假东西太多,真东西太少。
殷素素告诉张无忌,不要相信女人,越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啊。女人不仅擅长骗人,还很会骗自己,面对满衣柜衣服,她们能先骗自己,再骗你,说她没衣服穿了。张无忌长大后被各种各样的女人变着法儿地轮流骗,也就是他有主角光环护着,要不然在原著里,少说也得死五次。
在一部根据《倚天屠龙记》改编的香港电影里,同样有一句经典台词:“不仅长得漂亮的女人不能相信,就连貌似忠良的男人也不能信!”从外表无法看到一个人的本质。外表往往掩盖真相。
邹忌就是这样,不仅他的外表能骗人,他的行为也故意给人制造假象,加上他的口才,足以饰非。这素质,这条件,完全可以当“窃国大盗”。治世是奸臣,乱世也是奸臣。西汉王莽,是他这一派的优秀门徒。伪君子,假道学,欺世盗名,加上心狠手辣,王莽靠着这些,成功窃国篡位(是真的偷来的),邹忌就没这么好运气。
世人只知为恶者凶险,岂不知为善者也凶险。而且比为恶者凶险得多。所以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一死,偶像破灭,“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就失去了空间。
逼走田忌,熬死齐威王,在齐宣王时代,作为两朝元老的邹忌,可以更加无所顾忌地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向齐宣王推荐了很多人,到政府任职。
在没有科举的年代,政府里人事上“新陈”主要靠大臣推荐,或君主直接擢拔。“代谢”一般靠一套类似现代企业KPI的考核标准,或者君主直接黜陟。这就很容易让人钻空子。公职公权本是国之神器,不可轻易予人。像邹忌这样的,等于卖官鬻恩,把公权当成笼络人心的手段,私家盈利的工具。这种做法不仅存在于“科举前”时代,也被后来进步的科举制度继承了。
在科举选士的时代,官场上最好发展的关系有三种,即同乡、同窗、同年。同乡很好理解。在今天的中国,同乡仍然被大部分中国人视为天然值得信赖的关系。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同窗就是同学,曾经一起上过学的关系。这关系也是天然的硬。有人总结,男人和男人最铁的关系无非四种: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爬过墙,一起分过赃。同年是科举时代特有的产物,不是指同一年出生,而是指同一年参加科举,并且都考上了的一伙人。试考完,考生知道自己考中了,接下来最重要的不是庆祝,而是去拜访自己的主考官,也称拜座主。你的卷子是他看的,你的名次是他点的,这是一个对你有知遇之恩的人,你能不对他磕几个头,叫一声“恩师”?再说了,你以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身登天子堂,就万事无忧啦?考科举和混官场完全两码事,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刚来的愣头青不赶紧入山门,烧香拜佛找依托靠山,等于街上没社团身份的小混混,什么东星、洪兴、楚党、齐党、浙党、东林,见了都要欺负你。拜了座主,你就是他的门生。以后在官场,你要团结在座主的旗帜下,以后这面旗帜就是你的师父,你的师门,是你安身立命的本钱,一面旗帜一口气,以后你就要凭这口气做人。
这种现象到现在都没彻底解决。没办法,这是人和人的关系,如“投一块石头到水里,泛起一圈圈,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的涟漪”的乡土社会”决定的。
科举时代,座住给的“知遇之恩”,已经大到足可以让考生死心塌地了,何况是在选官任职更不公平的“科举前”时代。那些被邹忌推荐的人,都不用考试,甚至不用苦读,就可以当官做老爷。这样的“知遇之恩”,换这些人的誓死追随,合情合理吧?邹忌无疑会成为他们的带头大哥。
这势头要不遏止,齐宣王不就要被邹忌和他的满朝门生故吏架空了吗?长此以往,肯定是要出问题的。齐宣王毕竟年轻,没想得那么深,他就是觉得邹忌三天两头给他推荐人,老来烦他。他很不高兴。有个叫晏首的,地位比邹忌高,可是推荐的人却比邹忌少,不烦人,两者一比较,晏首就很得齐宣王喜欢。
邹忌察觉到齐宣王不高兴,于是主动找宣王说:“我听人说,家里有一个孝顺儿子,就不如有五个孝顺儿子。晏首现在给大王推荐了几个人了?”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说,国家是需要人才的,国家有一个人才,就不如有五个人才,人才和孝子一样,多多益善。所以大王您别烦我老向您推荐人,我这是为国家好,晏首的地位更高,更应该为国家推荐遴选人才,他现在给您推荐几个人了?
齐宣王一听,对啊,一个好的大臣,怎么能不给国家多推荐人才呢?一个好的君主,怎么能烦那些给你推荐人才的忠臣呢?为什么邹忌可以推荐这么多人,晏首推荐的没几个,肯定是他故意阻断了举贤荐能的出路。邹忌才是真的为国家好。
说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吧,齐宣王这是入了邹忌彀中。人们总是对自己判定善恶充满信心,对似是而非的恶,和似是而非的善,却往往缺乏判断力。能为国家招纳有用的人才,当然好。人才对于国家,确实也像家族孝子一样,可以说多多益善。可是“有用的”的人才,哪有那么多?就算有那么多,怎么总叫你邹忌碰上?真是为国家推荐人才,态度应该是审慎的,因为大臣的职责,除了为国家招纳有用的人才,还包括把那些文胜于质的假人才,挡在“体制”之外。有一个孝子的人家,我见过。有五个孝子的人家,可能也存在,但我没见过。
原文: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邹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