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转》中这样说道: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言下之意是说,有些人受穷,是因为他不想富裕。这句话是作为一种惊世骇俗的观点提出的,但我狭隘的人生经历却证明此话大有道理。
不仅如此,王小波还依次推广到聪明和愚蠢:追求聪明是一种人生态度,追求愚昧是另一种生活态度。
他因此还举出洛克先生的例子。
洛克认为,人生来就有趋利避害,趋乐而避苦的本能,人类的原动力是自我保存,这是伦理学的根基,以此为基础,一切都很明白。但相比之下,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认为礼高于利,义又高于生,这样就创造了一种传统复杂的伦理学,由此产生了一个矛盾:是从趋利避害的角度来定义崇高,还是从另一种先验的东西叫做崇高?
最后王小波给出了答案,他坚定地认为,从前一种想法里产生富裕,从后一种想法里产生贫穷,从前一种想法里产生快乐,从后一种想法里产生痛苦。我表示深感赞同。
拿我故乡的一位大伯作例子。由于大伯年轻的时候家庭穷困潦倒,再加上外貌并不出众,所以没能及时的成家立业,以至于耽误了大好的青春时光,落到了如今形影相吊的单身窘状。
或许因为这件事给大伯造成了沉重的心理打击,大多数的时间,他一个人蜷缩在那所狭小的房屋里,很少出门,也不和任何人有任何交道,更不用想着如何去赚钱养家,因为只要能够管好自己的温饱,对他来说就已经足够。
所以几十年过去了,时代在变迁,社会在改变,大伯亲眼目睹了周遭的诸多发展和变化:砖瓦房一座接着一座的被推到,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村庄的水泥路也开始扩建整修,变成了一条条延续到未知方向的石板路,各家各户都增添了各式各样的家具和家电,人们讨论的话题和热点,也在不同的时期进行着更新和转换。
但这一切,都和大伯无关。他把自己关在了自己的小世界中,就像被这个轰隆隆向前发展的社会遗忘了一样。
大伯如今依旧一个人住在一所破旧的砖瓦房子里,穿的是七八十年代那种粗制滥造的深蓝色衣服,保持着不爱洗澡的陋习,所以平日里身上总是有点脏兮兮的。我每次看到他,都会发现他眼神空洞,行色匆匆,小孩子会在他身后大喊大叫,然后他就会猛地回头,把孩子们一窝蜂的全部赶走。如今靠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国家的扶贫救济,勉强的养活自己。其他的时间,他就坐到门口的凳子上发呆,仿佛做了一场大梦还未醒来一样。时间长了,甚至有点神经质。
我有点同情他。但不是同情他的生活遭遇,而是同情他的生活方式。那种安于贫穷现状的生活方式。
我在想,如果他能换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就远远不会变得如此糟糕。即使不会大富大贵,但也一定比现在过得体面舒服。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能有怎样的生活,一方面看自己的投胎转世,另一方面,就是他为了想要的生活,愿意付出多大的心力和牺牲。
所以我偶尔会设想,如果大伯转变一下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即使在单身一人的日子里,也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勤恳恳的努力赚钱,改善生活,那么,一个人就会在这种劳动里创造出自我价值,以及某种自我救赎般的认同感。这种东西能伴他走过最艰难的岁月,直到他能体会到赚钱所带来的物质充足和欲望满足,他就会爱上这种感觉,从而开始良性的生活循环,过上更加舒适和体面的生活。
但大伯没有这样的觉悟和态度,也或许是他即使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只是单纯的懒,所以无意识之中选择了一种贫穷的生活方式。当一个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就要为做出这样的选择付出相应的代价。
有的人可能会反驳说,有的人生下来就穷,那是他命里的穷,是一辈子都无法改变的本质。我在想,说这话的人,要么是在给自己懒于改变贫穷的现状找个说辞,要么是给眼下贫困的生活方式找个理由。
我得承认,有的人生在了金窝,一辈子都不用为赚钱而发愁,有的人生在了穷乡僻壤,就得一辈子为生活而劳累奔波。对于后者,一时的贫穷是个无法改变的事实。但他不会穷一辈子。只要你足够努力,勇于改变,生活就会一点点变好,你就会离贫穷的边缘线越来越远。
最怕的就是你不仅物质上穷,思想和行动上也空无一物,没有改变的决心和勇气,徒有感慨命运不济的口水和力气,那就只能等着被社会所淘汰。
我爸年轻的时候,爷爷当着大队书记,家里开着商店和作坊,整个家族在当时的村子里算得上富极一时。后来家庭遭遇变故,整个家族也由此陷入了贫穷的生活中去。
我爸虽然身处在穷困潦倒的拮据日子里,但他一直抱有试图改变贫穷现状的意志。所以一方面他勤勤恳恳的工作,一方面在我和我姐的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精力,然后让我们顺利的考上大学,接受高等的教育,见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天地。
因为他深知,对于穷人子弟来说,这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和方式。
我爸知道自己穷,给不了孩子太多物质上的需求,但他可以做的,就是让孩子不再继承那种原生态的生活。但反观我爸周围的一些同事,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去应付生活,或迫于生计而想着如何解决好当下,所以一方面在工作上得过且过,一方面也从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而有没有试图改变贫穷现状的态度和意志,是决定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关键所在,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背后,又自然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结果。
就像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转》里这样说道:趋利避害,直截了当的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这不是什么哲学思辨,而是我的生活经验。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我觉得他说得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