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即使是一些觉得还不错的观点,都是阅读和听别人说来的。后果就是观点让我的脑子里总是起冲突,或者听信一些观点而去行动。
冲突的结果就是觉得自己越来越累;听信观点而采取行动的结果,就是错误的观点让自己泥足深陷,正确的观点也让自己容易半途而废。
例如错误的观点,有次听一个课程时,老师说了一句,说记忆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实践,结果我就相信了。以后在学习任何知识时,碰到要记东西就特别不耐烦,我觉得自己只要记笔记了,实践的时候按照笔记上来练习就行。
可后来我回顾时发现,以前我还比较擅长记些知识,到用的时候可以用得出来,而听了别人的观点后,平时想用什么知识也记不起来了。
后来我看到《学习之道》这本讲科学学习方法类的书时,看到里面有一个发散模式,你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回忆知识,让知识记得更牢固,也会产生新的理解。这么一看,如果我只是记笔记,没有记忆,如何能理解知识?记忆也是理解的基础呀,虽然记的导图笔记有模糊的印象,但关键时候你真的用不出来。
难道记忆对实用型知识真的没用?肯定不是,如果你不先记忆知识,而是想着边看边练,效果没有脑海里记着知识去实践好。因为知识要让身体转成身体记忆,得重复很多次;而且边看笔记边实践有点像做数学题时,边看解题步骤别答题,难度降低后,你记得不会太牢。
正确的观点在于你能不能持续行动积累一段时间,例如相比快速阅读,慢速阅读对我来说更重要,可我还是受不了一个月读一本书的感觉,所以阅读能力一直没有提升,一直沉浸于快速阅读的快感中,麻痹自己。
为什么我很难拥有自己的观点呢?因为有了观点之后,就会有自己的立场,我害怕犯错,怕被别人指责。
在运营社群时,有一次群里面的成员有一些观点上的冲突,我选择了和稀泥,大意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吧啦吧啦的;第二次社群里面有冲突时,明显其中一个用户的观点是错误的,涉及了点人身攻击,我的运营伙伴选择了站在那个被攻击用户的立场。
那时候,伙伴的发言有些情绪了,我在群里面委婉的提了下,觉得我们可以稳点,其实我的意思还是和稀泥了。而其他人支持我的伙伴,觉得他做得没错,就是要有这个态度。
那时我反思了一下,我还是这种和稀泥的想法,结果总是以为自己想和和气气的解决问题。真正的原因不过是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后,怕被别人反驳,怕丢面子。却不知道,有时候总是想着不犯错就是最大的错误。
但这样的小反思,根本无法扭转根深蒂固的习惯,所谓的和气不过是不会动脑思考,不会自己做判断。
以前我还是很享受自己这样的态度,觉得各种观点都能接受,反正自己内心里可以选择信或者不信,可是我真的高估自己了。如果没有经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那些不加思考进入脑子里的观点,总会无形地左右着我。
例如跟朋友相处时,总会有一些比较毒舌的朋友,或许无意,但他们说出来的话确实会影响你。我一般做的选择是默不作声,心理想着反正我又不相信你的话。
可真实的情况是,那些话一直在影响着我,虽然他们那些话可能缺乏真实性,只有纯粹的观点,没有理由支撑。可我也不是那种可以做独立思考的人,我是那种偏向海绵式思维的,什么观点想法信息都往脑子里钻。
当时确实看着没问题,可过后一想到自己种种情绪的突然爆发,其实还是来自于平时的积累。不管是随意听信观点,还是平时不愿意表明立场的和稀泥,都是让情绪积累的原因。
以前也看过一些独立思考的书,看书的时候,还算认真,也会做里面的练习。当时会觉得挺有道理的,接下来的几天看到一些观点自己也会认认真真思考下,看看它们的理由是什么?论据是什么?可过了没多久,基本上都是忘记了,生活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所以,独立思考很多时候都是跟自己的斗争呀,在没有形成能力时,只能不停练习;等形成能力后,有时候你可能还会考虑下用不用。
例如在看别人的一篇文章时,手机大小的屏幕,一般你都是得跟着作者的逻辑来思考的,一开始是他的结论,然后跟着读下来后,你被他举的案例说服了,你会发出,真有道理的想法。
可是,你会发现在仅仅一个屏幕大小的地方,你是没有办法独立思考的(假设你有一点意识,但没有形成能力)。除非你开始动笔,开始打字,或者你原先对于这个观点就有自己的思考,那么你才有独立思考的可能性。
如果你没有信息方面的积累,那么作者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觉得是对的,或者你只能片面地反驳,给不出合理的理由。
没有独立思考,即使产生的观点也是从别人那里搬运来的,随时可能丢弃,最后还如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的价值观都是容易就丢弃的,只有偶尔它们才会冒出来提醒下我,那时候,可能苦苦挣扎好久了。
想要说下如何拥有自己的观点,其实自己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好留待以后继续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