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一起外出化缘,遇到一名妙龄女子要过河,这时女子想要寻求老和尚的帮助,于是老和尚毫不思索的就答应女子背她过河。女子谢过老和尚便拂袖而去,于是老和尚和小和尚一起继续化缘,走了快一个时辰,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您不是经常教导我们男女授受不亲吗,况且我们还是出家人。于是老和尚语重心长的说到:“我背了那女子过河后就把她放下了,可你都快背她一个时辰了。”
亲爱的,你曾经也像这个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样背着一个大大的包袱很久了吗?
其实有时候让我们感到压抑、痛苦、疲惫的不是肩上那实物的担子,而是深藏我们内心的一些“限制性信念”。
我在刘老师的《生涯职业规划课》中学习到了三种常见的限制性信念。
第一种是“应该如此”。抱有这种信念的小伙伴他们认为一些事情的发生按照自己认为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处理事情应该按照这样的处事原则。总之就是以自己的主观信念为规条。
第二种是“托付心态”。秉持这种信念的小伙伴认为自己的幸福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能参与自己的人生发展。认为“是有父母养我的,是有我的爱人保护我的,是有朋友照顾我的”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态呢?原来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自我价值感发展不足,自我评价不够客观,内在力量不够。这时候我们就会需要、依托外界的声音、外界的力量给予我们支持。
下面插播一个小故事。七公举曾经也是一个托付心态比较严重的人,比如在爱情关系中她总是希望她的另一半能更懂她,照顾她,关心她,因为她是一个很敏(脆)感(弱)的人。恰巧她遇到一个冷漠彪、一个不体贴彪(哈哈,他没啥优点了)。在这份关系中她对他总是很挑剔,也很强势,因此他也展露了他“彪”的一面。好在七姑娘及时觉察(学过心理学就是好),觉察到自己在这份关系中的托付心态(关于觉察越越也写了两篇文章,点击下文原文链接即可阅读),为什么他一定要对我那么及时关心,如果他在忙呢?我为什么不能好好对自己?于是他们的关系也慢慢缓和,七公举也在思考到底如何的另一半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自己在这份关系中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婷姐曾经对我说过,你生命出现的人一定是教会你一些功课的,如果你没有学会,那么你就会一直遇到类似的人,直到你学会为止。
因此我们要学会为自己的幸福快乐负责,就像刘老师说的如果这个人给我们带来幸福快乐我们要感恩,如果这个人给我们带来了伤害,我们同样感恩,感恩他们教会了我们一些人生的功课。学会为自己的幸福快乐负责,我们就要不断的增强自我的价值感,就像你为别人对你的看法而苦恼,在乎别人的看法不要不要的时候,其实就是你还没有足够认可你自己。那么我们可以停下脚步问一问自己,你足够认可自己吗?
第三种限制性信念是“没有办法”,对于一些事情、人等生发出的一种无可奈何,也就是不能控制事态的发展,不能承担事情的结果。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一些不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可怜er。他们一般是这个样子的:遇到问题就责怪他人;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就会责怪他人;如果遇到事情不如意就找借口;坚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一件事情;不冒险尝试一个新的任务;忽视否定自己的过程;一旦成功就归为好运,一旦失败就归结为命运的捉弄;做一个事情需要别人不断的监督和辅导,做事情容易放弃,半途而废。
曾经上哲学老师的课,老师讲到萨特的自由主义。我们一直强调自由,我们都是想要自由的小小鸟,可是长大后我才知道,自由是需要资本的。人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有选择的权利,在于有各种选择,并且(这才是重点)我们能够为我们所选择的承担其所带来的责任和一些不可控的风险。
那么有这么多的事情,哪些事情是我们能做的呢?刘老师给出了下列建议——问自己三个问题:
1.这个事情的结果对我有什么好处、帮助?
2.我想要在短期内得到这份好处吗?
3.做这个事情可让自己、让身边的人、让周围变得更好吗?
其实我觉得刘老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看看我们做事的出发点是有爱的吗?就像张德芬姐姐曾说“你不可能经由一个没有喜悦的旅程,而达到一个喜悦的终点。不管此刻,你追求的是什么,希望你能在过程中保持一颗喜悦的心,那么你所向往的东西,就会更不费力地来到你的生命中。”
那么如何改变这些限制性的信念呢?
对于“应该如此”——我们无法知道世界上的所有事情,所以一切都是做好的安排。与其抱怨不如转变心态,积极主动改变、努力。
对于“托付心态”——每个人先要照顾好自己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问题的专家。
对于“没有办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件事至少有三个及以上的解决办法。
最后希望小伙伴积极为越姐打赏,由于心理咨询师还不是学制范围内,所以越姐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会比较辛(自)苦(费)。最后感谢啦,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