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的开放日。对于南师附中1早已闻来已久,甚至在本科实习的时候就是被安排在这个学校,但之后因为参加卓越计划未能实习。后来,南师附中招教师助理时,由于与上课时间冲突,未能去面试,再次错过。今天乘六点四十五的车,十分钟就达到目的地,不得不惊叹,原来那么近!这次,我终于和南师附中遇上。
来到校门口,发现我们是很早很早的参观者,与一般学校的保安不同,他们的保安穿的制服有点英式的风格,不知是为了开放日特意如此还是日常,因为保安身形不是很高大,穿着有一种莫名的喜感,但同时也有一种莫名的神圣感。喜悦并带点憧憬便是我入校前的心情。
进校后,周院长说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课堂都可以直接走进去听课。哈,这是多么自信的一个学校!第二节课开始有公开课,但地理从第三节开始,于是跑去听能听懂的语文课。进入教室时看到语文学科的其他同学,也看到了李园老师。李园老师问我为什么来听语文的?我说就语文比较能听懂了。老师笑称,你也太小看我们语文老师了。事实确实如此……
第一节听的是周春梅老师上的《‘白云一片去悠悠……‘》这是一节诗歌写作课。高中时期诗歌创作一般不受重视也不曾学习,甚至在高考作文中还有一个“诗歌除外”的文体要求。这节课算是诗歌写作系列课中的,整个课堂氛围、学生的讨论、教师的引导都让我感到震撼。
学生就班级同学写的关于“云”的诗进行欣赏和分析,兴趣盎然且各抒己见。在这节课中我感到附中的孩子很有主见,也很乐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每一个诗歌的评论,学生总是乐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即使这个观点可能和老师和班级其他同学不同,他们仍勇敢自信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点很少见,之前听课过程中能感觉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想要去寻找标准答案,在老师提出问题时,抓紧看书本,翻笔记。或许这个现象与语文学科的特性有关,但却让我思考,地理课堂中有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争辩和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东西吗?在教学设计时有安排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吗?
另外,这节课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大量的阅读。所以老师在课上提到其他文学作品、名人时,学生也都看过都接触过,所以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都很好,这是阅读才有的积淀。深深觉得自己的阅读量与在座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地理学科是否也存在基础和阅读一说呢?地理作为科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理论,如果说有的话,就是尝试用地理思维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呢?如何利用现实中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习地理呢?我还没有答案,但我会去尝试。
第二节课是谭林老师的《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一节新授课。谭老师以郭川无动力环球航行作为情境开展教学,通过推测郭川航行的动力引入洋流的学习,通过郭川航行路线分析全球洋流分布的规律,最后,利用学案,要求学生根据洋流运动方向和规律,为郭川规划一条新的航海路路线图。这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将课程内容与教学情境紧密结合,从教学设计看是一节很精彩的课。
但我认为这节课中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情境本身趣味性不强,能够感觉到学生对郭川环球航行这件事不那么感兴趣,或许可以将郭川作为导入,然后再以“我的环球航行”为情境,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并把这个问题提在洋流运动规律的学习之前,这样分析洋流的运动规律变成解决我的航行路线选择的问题,趣味性、代入感更强,同时也帮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也可以把郭川的例子当成一个案例,分析其中的原理,之后再让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航线设计,并说明理由。二是教师说的太多,提问不够有思考性。整个课堂下来,你会发现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很少,回答的问题多是简单的应答,思考的成分少。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因为在地理学中有很多专业的表达,地理过程和现象也是相对固定的,且很多都是全球性的大尺度空间上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是值得拿出来思考、讨论、推导呢?还是地理课上不需要这个过程,只是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就可以了,如果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便完成了教学的目标。但这样的话,地理的趣味性又在哪里呢?地理的独特作用又从何体现?
第三节课是丁志军老师上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复习(学测)》。本节课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很难处理的一部分,要求很高的空间思维能力。之前在树人实习时,听孙小红老师讲过,孙老师讲的超级棒,这节复习课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丁老师通过校园四季景观图进行导入,以今天为例,分析今天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以南京今天为例,要求学生绘制今天南京的太阳直射光照图,之后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画的光照图得出这一天南京的昼夜长短变化,并描述从今天之后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之后让学生描述这一天的极昼、极夜的范围及计算,最后结合多媒体,演示公转运动的过程。随后,丁老师利用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引出太阳高度角的知识,很顺畅,很巧妙。在太阳高度角的复习中,丁老师仍旧以南京今日为例,要求学生在图中绘出今日之后南京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曲线,之后选择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海口为例,再一次要求学生绘制中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曲线。很注意知识的过渡和难度的提升,而附中的学生也让人很出乎意料的基础超级扎实,我想这也是附中学生高考压力小的原因吧。
丁老师的复习课很精彩。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学习:一是,如何将知识系统的串起来,融入某个情境或某个实际问题?如何将知识化为有机的整体?以往的复习课总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模块,知识与知识之间相互分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印象不深且枯燥乏味。丁老师在这节课中做的很好。二是,知识难度、空间尺度和逻辑的递进,这点在复习课中很容易被忽视。通看整节课你会发现,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难度也在不断的上升,逻辑和难度递进做的很好。但是我有一个困惑,这是面对附中的孩子所以可以这样,如果面对学习没那么扎实牢固的孩子,复习课应该如何进行呢?
除去这些优秀的课,附中的校园也让我觉得很棒。附中是园林式校园,里面的植物搭配、道路的规划、包括湖泊的设置,很是美观舒适。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附中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午在休息时间有学生在艺术广场进行表演,交响乐、流行歌曲、戏曲等应有尽有,这仅是艺术的部分,学校展板上还播放了学生研学活动、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地理考察等内容,彰显着附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丰富性和创造力。学生社团、校本课程都开发的相当好,如果还有机会,很期待能够向附中的老师请教与这相关的内容。
总而言之,半天的学习带回很多收获,也带回了很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