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笔记,就只能永远抒发感想。
移动互联时代最好是用笔记软件记录信息。如果是手写的笔记,最好是写完拍照存储到app,想法总是随时冒出来,大街上边走边拿个笔记本记录,想想也不容易做到。
纸质笔记提取难度大,我女朋友曾经的读书笔记就是在纸质笔记本上做的,她说那样能获得更多的书香气(哈哈)但记录增多之后,好多内容她自己都找不到。这很悲催,全是散着的信息(文字),这些东西怕是无法在她脑中再产生任何化学反应了。
不管使用任何形式的笔记系统,都只有一个目的——打造出专属自己的知识体系。
使用笔记系统(我用的印象笔记)的好处:
1 减少错过信息的担心,降低信息负担 。据说印象笔记用大象的头像做logo,是因为大象不会忘记。之前我常因信息没及时保存,结果再找的时候,要么耗时去翻网页浏览记录,要么就是无奈放弃。
印象笔记只要动一下手指头,就能让信息躺在里面笔记软件里,什么时候想处理都可以,不用在担心错过什么。
2 提取方便。这也是为什么觉得印象笔记好用的关键因素,当你搜索想要的内容时,不光是标题,就连这文章的内容,甚至是图片的内容都能搜索的到。这个功能对于提取来说,简直万分方便,这也是别的笔记软件都做不到的。
3 印象笔记系统稳定,不会出错,且能对接所有的app。拿有道云笔记举例,虽然也能对接很多app,但有时内容却收藏不进去,同样是得到app上的内容,有道云笔记就只能收藏进去标题,内容一个字都没有,这点在印象笔记上就不会出现。(两个软件我都是会员)
虽然印象好处有不少,但要熟用,也有些问题要提前解决。
分类杂乱,内容少的时候还不觉得,随着内容增多,问题就开始出现。笔记体系混乱不堪,有需要的时候自己都找不到要找的内容就悲催了。我曾经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每天写篇小短文,大约写了一个多月之后,最后能找到的只剩下了20篇,那10篇实在是不清楚跑哪儿去了。后来我发现,光往笔记里塞东西不行,必须得整理明白。
关键字搜索好歹也得记着几个关键词,但内容增多迅速,有时只记得大概的意思,关键字也未必记得准确,这时就又得大费周折才能找到需要的内容,那就背离了我们使用笔记的初衷。
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总结,我现在整理笔记的方法是这样的
1、按体系分类
a 我的第一层级是这样的,首先先设立出明确的信息分类,比如看书,写作,这些要明确区分,否则日后必将混乱。
b、以写作本为例,第二层级如下
我开始没经验不会用的时候,曾经一度把所有的关于素材的内容,全都拼接成了一条笔记,造成了分类极不清晰。
除了第一层的信息收集,写作本仍然下设一个00写作信息收集。
而且不光是写作本,要做到每一个笔记本组,下面都有这么一个信息收集本。如果是读书本组,就要再有个读书信息收集。
这么做的好处是避免把所有的信息全部放在第一层的00信息收集箱
因为我们收集到的信息,可能哪方面都有,做整理的时候,由于信息分类太广,很容易造成混乱。
这么做的话信息就过滤了两次,比如是关于写作的信息,就可以把这条信息从00信息收集箱,放到写作信息收集箱中,整理起来就方便许多许多。
另外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结构,每次看到信息之后,不会像以前一样,除了觉得应该收藏没是其他概念。现在的做法不同的是,每次看到一条信息,在没收藏到印象笔记之前,这条信息在你的心里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划分和归类了。熟练之后这绝对的能提高大脑的思维效率。这笔记的分类就像是大脑的结构一样,每条信息占什么位置,多少比重,越加清晰。无形中,思维质量水涨船高。这才是形成自己思维体系的王道,清晰的划分出来,让这些东西随着笔记一点一点在自己的脑中壮大。
2、贴标签
其实如果是按体系分的话,贴标签就不用像以前那么复杂。
如上图,这些是我已经写完的 ,但这里面什么内容也有,电影的,写作方法的,还有感悟的。因为印象只支持两级分层,这时候标签就可以登场了。
这样只要按标签搜索,就非常简单易得了。
3、必须定期整理
必须定期整理, 必须定期整理, 必须定期整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如果没有定期整理的习惯,那不管用什么工具其实都是白搭,不管收藏了多少,其实这些东西都是碎片,在没整理之前,连信息都称不上。
整理周期当然最好是每天一次,如果时间少,也最好是在周日定期去整理一下。一旦积压的太多,整理的压力就会大起来,以我为例,多了之后就很容易出现拖着不想整理的情况,要不就是整理的时候为求赶快完成,删掉好多有用的信息。
光是整理完归好类还不够,最后还要写上自己对这些信息的想法,可以利用印象笔记的高亮功能、符号() * 、字体颜色等工具区分出自己的感想,一切完毕之后这件事才算大功告成。
也只有到了这时,在自己分类的知识体系下, 这些融入了自己想法之后的信息,才能称之为知识,才在大脑中有了结构。(写的挺复杂,其实用不了多长时间)
利用好搭建的体系,把这些东西会变成你自己的思维框架,比增长知识更重要。我们学习要学的并不光是知识,在一个旧体系里,增长多少知识都没用,而是要找到更好的思维模型。
花时间把工具打造成增长的助力,让其符合自己脑结构的成长方向,这个过程不可少。
第4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