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我5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临睡前,我妈妈突然问我,如果再生一个小弟弟,好不好?我很干脆的回答不好。我想当时,应该已经有了模糊的不安。妈妈继续逗我说:“可是小弟弟已经出生了呀,他暂时寄养在亲戚的家里,过几天就会来的。”据我妈妈的描述,我并没有很激烈的反对,而是一个人躺在床上面对着墙壁默默的流眼泪,喃喃自语说不想要小弟弟。
如今,每当我开始思考要不要生二胎的时候,就会想起当时的自己,猜一猜那个5岁的小女孩究竟是什么心思?
我们都以为,今天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已经懂得如何去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爱,在二胎来临时,我们会小心的关注长子的感受。“有了小弟弟以后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样具有伤害性的语言应该也鲜少被提及。
然而,当我们以为自己做的非常好的时候,老大究竟是怎样感受?
在我做老师的几年里,遇到过好几位家有弟弟妹妹的孩子。在我看来,二胎来袭,对他们而言的确是一种威胁,是需要一段时间去处理和抚平的纠结。有位家长曾向我说:“我原本是为了老大才生的二胎,他一直吵着要我生个弟弟妹妹陪他玩,谁知道生完之后他却不开心。”这样的困惑,恐怕很多父母都会有吧。
显然,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子是以独生子的形式存在的。
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研究出生次序的时候,对此作出了详细的分析:
“每个长子都经历过一段唯我独尊的时光,当第二个孩子降生时,他便骤然要强迫自己适应另一个新的情景。长子通常都先受到大量的关怀和宠爱,他习惯于成为家庭的中心。”
的确,尽管我们试图小心呵护,但孩子天生的敏感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已被逐下了王位。有个女孩曾经给我说,她觉得妈妈不喜欢自己,更喜欢弟弟。实际上,她全家人都对她十分疼爱,也从未在言语或行动上做出忽略她的表现。
看来,当另一个孩子出生时,孩子很快就能感受到他将与另一个对手分享父母的关怀。
我们会看到二胎来临后,长子变的更骄纵,任性甚至难以捉摸。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能量做最后的抵抗。用来吸引全家的高度关注。在阿德勒所作的研究中,他毫不避讳的表示,长子中出现问题儿童的情况更多。
我曾遇到过一个男孩,他向来表现不错,同学之间的关系也相处融洽。但是我突然发现在他的书桌里藏着很多其他同学的橡皮。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这样顺手牵羊的行为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轻易的忽视。当我和他私下聊的时候,他说觉得别人的橡皮比自己的好看,可在我看来那些都是非常普通的甚至没有任何图案的橡皮而已。他的父亲也向我反应过在其他场合他有类似的行为,并同我一起做了一番教育。
当时,我已隐约感受到,这可能与他刚刚添了一位小妹妹有关。虽然,他在言谈中表示非常喜欢妹妹,但妈妈因此不再接送他放学,晚上不再陪他入睡的失落恐怕是我们当时都无法体会的心情吧。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我们不能把特定的行为视为 一个孤立的音符,而是要把它视作整个乐章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体人格的组成部分。
那么,小男孩的行为恐怕不能简单的看做一个独立事件,他顺手拿走的东西或许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缺,又或者是为了吸引父母对他的再度关注。
这么看来,长子的成长环境似乎比老二要严峻很多。如何才能化险为夷呢?
阿德勒认为,如果在第二个孩子出生之前,老大已经学会合作之道,那么他就不会受到伤害。
积极邀请你的孩子参与
邀请孩子加入成人的家务中,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做出合理的分工。这样,他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被伺候的那一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互相为对方提供服务。
体验配角的快乐
在团体交往中,引导孩子作为一个配角的形式出现。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永远站在舞台的正中间,被聚光灯照耀的感觉会令家长和孩子都感到兴奋和激动。我也会看到,在角色扮演中,有些孩子会拒绝做配角,尤其在合作的项目中他们总是表现的想要独立完成。甚至会把想要加入其中的其他伙伴推出去。如果孩子无法在配角中体验到快乐,无法在合作中体验成就感,那么二胎对他们而言确实是一种威胁。父母不妨在和他们一起看节目的时候,刻意的赞美那些伴舞的演员。为没有获得第一名的运动员鼓掌,让孩子意识到,即便没有在聚光灯下,也可以收获喜悦。
学会助人
阿德勒的研究显示,很多长子会发展出喜欢保护人或帮助人的性格。他们模仿着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妹。甚至,他们还会发展出善于组织的才能。如果当他们还是独生子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帮助他人,并从中体验了快乐,当二胎降临,他们会更乐意与父母一起照料这个新生命。哪怕只是帮着扔一块尿布也是很不错的。
这么看来,长子的困惑,也是能延展出更好的能力。想起有位妈妈曾经说过,她不想生二胎是因为不想给女儿带来失落感。可是, 如果能处理好这份恰当的失落感,会发展出更健康的人格。
毕竟,在未来的很多场合,我们常常有可能是不被选中的那一个。
大多数时刻,我们都是别人生命里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