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篇 气候与人体系统结构的对应关系
原创 同人 四圣弘医 2019-05-28
自然创造了人类,但同样处于自然之中的火星或者其他星体并没有人类。具体来讲,是地球上的特定气候条件创造了人类。这个特定的气候条件,是因为地球正好距离太阳不远不近的位置。地球公转、自转,月球运动以及五大行星的共同作用形成。这个气候条件,归纳起来,就是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候条件。
地球公转产生的春夏秋冬,以及自转形成的白天和黑夜,产生了气温差和气候差。生命的本质来源于永不停止的能量运动,而气温差和气候差引发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产生了生物的生长和凋零的周期循环,是导致生命运动现象的根源。
宇宙、自然、气候变化、生物体,永远都是在运动当中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一旦到达平衡,物质的内驱动力和排斥力又会产生新的不平衡。如同物体间万有引力的弹性引力,具有排斥和吸引的双重作用,排斥和吸引的双重作用会让物体在万有引力范围内做弹性往返运动。
地球上的风,形成于东西或者南北方之间的温度差和气候差,风导致了气流的运动。春天的风形成于东方的暖湿气流,中国的东南方由于比西北方更早和更长时间的见到太阳,又毗邻太平洋,所以形成了温暖湿润的气流。温暖湿润的气流有利于催生各种生物的生长,对应的时间段大概是每年公历的1月21日到3月21日。在大地上显化成了树木和森林,在人体上显化出了厥阴系统。厥阴系统包括足厥阴肝系统和手厥阴心包系统。厥阴的意思是“阴尽阳来”,处于阴阳的交汇和交接点。可以理解为阴阳最“远”的交接点,从足厥阴和手厥阴的经络行走路径来看,足厥阴肝经起点于脚的大拇指,是脚方向距离身体中心最远的地方。而手厥阴心包经的终点是手的中指,是手方向距离身体中心最远的地方。从经络巡行的路径推理,人体的阴阳交接就是在手和脚的最远端实现的。
东方暖湿气流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吹,伴随着地球的公转,夏天的热气来临,对应的时间段是每年公历的3月21日到5月21日的春夏交接。热的气候条件在人体内上形成了少阴系统,包括手少阴心系统和足少阴肾系统。少阴称作君火,春夏之交的时节在北方中原地带恰恰是毗邻收获的时节。足少阴肾系统主管人体的水液代谢,其经络起点于脚心的涌泉。手少阴心系统通过心脏的压缩起搏将血液“灌溉”到全身去,而血液中的主要载体水则来源于肾系统的供应。所谓“心肾相交”的概念,实际上是肾系统提供“介质”,心系统提供“动力”的意思。
公历5月21日到7月21日这两个月是一年当中天气最热的时候,是六种气候条件当中的“火”。这种气候条件在人体上形成了人体的少阳相火系统,包括足少阳胆经系统和和手少阳三焦系统。《素问·灵兰秘典》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从原意来看,三焦系统如同河道和闸门,负责大范围调度人体的水液上下流通。这个功能和这个时间段对应的气候条件非常接近。一年这个时间段天气最热,炎热的天气调动地面上的水汽上升到天空再形成降雨。地表上的水和河道也最为丰盈。人体的少阳相火提供蒸腾水液的力量,调度蒸腾水去滋养人体的上部和全身。“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的经络从头到脚贯穿于人体的侧面,人体的正面属阴,背面属阳,胆恰好属于阴阳的交接处。胆经气血流动最旺盛的时间是晚上23点到凌晨1点,人体的气血在这个时刻迎来阴尽阳来的转化时刻。
公历7月21日到9月21日是一年当中的“秋老虎”,天气由炎热转为湿热。这时候夏天的湿热之气朝肃降的方向发展,但并没有完全肃降下来,湿热的空气笼罩在地面附近更加湿热。这种气候条件在人体形成了太阴湿土系统,包括手太阴肺系统和足太阴脾系统。“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如同自然界原始森林里的黑色潮湿的土地,这样的土地是最富有营养的。地下水系、植物根系,自然界的有机肥和矿藏都隐藏在土壤里。太阴脾主管人体的津液,在人体全身通过丰富的肌肉和毛细贮藏人体的津血和各种营养物质,以便让人体处于良好、肥沃的生态状态。“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如同宰相,通过呼吸和自然界同步,掌管身体内的气候条件。按照自然规律,人体内的热也是向上浮的,湿热的蒸汽也是上浮的。肺通过呼吸,让湿热的空气肃降,将新鲜的空气注入人体,将人体的内热发散出去。
公历9月21日到11月21日这两个月是一年当中“秋高气爽”的时节,天气由湿热改为凉燥。清凉干燥的气候在人体上形成了阳明燥金系统,包括手阳明大肠经系统和足阳明胃经系统。阳明系统主管人体的通降,胃一边消化食物,一边通过下降将营养物质向下传递给小肠和大肠,最后通过大肠将食物的糟粕排泄出去。所以人体的阳明系统以保持“畅通”和“肃降”为正常运作状态。
公历11月21日到下年的1月21日这两个月是一年当中的寒冷时节。寒冷的气候条件在人体上形成了太阳寒水系统,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系统。人体的太阳系统居于人体之表,如同草地上流动的河流,维护着人体体表的生态系统。人体的水液从内向外,从下向上蒸腾,在体表上形成流动的水液系统。这个水液系统还起到了散热和温暖、滋润人体的作用。如同地球外层的大气层,受太阳照射蒸腾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形成一道湿润的大气层,海拔越高的地方温度越低。相比人体内,体表的水液温度更低一些,因此称作太阳寒水。《素问•灵兰秘典》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重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阴阳的相对概念可以无限制细分,从天地、日月均可以进一步细化的分出阴阳的概念来,无限制的细分可以衍生出无数的阴阳概念来。然界生物生长的规律是:万物初生还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的凝聚之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生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但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人体上形成了三阴三阳六大系统。
在这段对话中,岐伯举例而言:“如果人呈坐北向南的姿态,人体的运动模型就和自然完全相应。左边对应东面的生发之气,右边对应西面的肃降之气。
人体的三阴三阳六大系统,三阳系统主管人体的体表和体外,三阴系统主管人体的体内和内部。每一对阴阳系统互为支持,少阴系统通过运化和代谢水液支持体表的太阳系统津液输布,太阳系统的津液回流反过来保护少阴系统,并支持少阴系统代谢水液津液;厥阴系统通过生发阳气实现人体由阴转阴的功能,支持少阳系统去平衡人体阳气的开阖,少阳系统内收将能量供应厥阴系统,保持厥阴系统持续实现由阴转阳的功能;太阴系统和阳明系统互为一对阴阳关系,太阴系统支持“灌溉”阳明系统去运作,阳明系统将吸收到的营养物质回收贮存给太阴系统。
歧伯说:在人体之外的称作为阳,在体内的为阴,所以在体内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最阴。因此,三阴经气血的流动方向,交汇的规律如下: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合,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经络系统之间通过顺接流行浇灌于全身,气在人体内运行带动津血滋养人体的形体,外在的形体展现的是内部的系统运行。人体的系统通过阴阳交汇、离合的运动关系形成了人体动态气血巡行模式。
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微信号:sishengh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