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我们俩互相交换了最近看的书。她跟我说她买了很多书,但是看过的却没有几本。我问她为什么那么喜欢买书,她说她看到那些书就想买,而且觉得自己会去看。有多少人喜欢买书,却不看书,有一颗想看书的心,没有一个愿意看书的身。上班太忙太累不愿看书,周末要睡觉不看书,今天跟朋友有约没时间看书,你要是不想干一件事有千万个不去做的理由。不爱读书的人,那是没有看到读书的趣处和好处,没趣又没有好处的事谁愿意干嘛。
为什么发现不了读书的趣出和好处,我觉得是人的问题,有人就是觉得什么都无趣,对生活很绝望。还有就是读了书,不实践书了方法。我们从小就开始学英语,但是读完大学都不一定能进行完整的英文对话,就是因为我们平常背单词,背语法但是除了考试的什么没用过。
斋藤孝的《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如何读书》从各方面阐述读书的必要性,还列举了读书的三大好处、五大习惯。
斋藤孝,日本资深教育学家、文治大学文学部教授、著有《规划力》、《如何有效提问》、《学会学习》等多部著作。《如何有效提问》、《学会学习》我都有看过,都是斋藤孝结合自身经验、阅读、实践,总结出来的提高自己的方法。
01 读书的好处
- 读书可以获取信息
书看多了就会觉得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发现的大部分问题,前人都遇到过。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工作或考试的原因必须读书。
当然现在网络信息这么发现,你要获取信息可以上网寻找。输入一个关键词会有一堆的解释。但那些都是零散的信息,或者是网友们了解的方面。要了解整体框架还是要去看书,并且是一系列书。
- 能有独处的时间
深思是需要独处的时间的,读书能够让你也一定的独处时间。学会和自己相处是人生一大课题。用书来填满独处的时间,能够消除心中的空虚。书是文明的传承,书是别人经验的总结,读书是了解这个世界最简单的方式。了解这个世界越多就越能够发现自己的渺小和狭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选个每天能固定的时间读书,是一个很有用的习惯。静下心来读书,让自己暂时性的远离尘世的浮躁,去了解自己的内心。固定的时间要选没有人打扰的时间,比如早起家人都在沉睡没人也没有工作来打扰你,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自己的事。
- 磨练决断力和判断力
斋藤孝在本书中指出“聪明是能够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级、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 我们整天要做出这样那样的选择,做出选择需要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才能够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这看起来是件显而易见的事,但当人整天沉浸在忙碌的生活中真的不一定能够看到。
书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也可以获取知识,知道的越多越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当我们读书的时候沉浸在书里脱离自身生活,有时候离得远才能够看得到事情的全貌,才能做出冷静的判断。书中记录的为人处世的智慧也可供我们参考,增加我们的自信。
书是作家们以他们自己的视角写下来的。所以读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 我觉得读书总能够让我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还可以这样啊!原来是这样的啊”
02 读书五个习惯
杨绛先生曾把读书比作是隐身的串门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在爱读书的人眼里,自有读书的乐趣。
本书总结了读书的五大习惯也可以叫读书的五大方法:
- 一边问一边读
我记得从小我语文老师就教过我们做阅读理解的时候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因为这样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主地去注意跟问题有关的内容,提高关注力。
我们总是对许多问题视而不见,或者不去追究问题的本质。但不主动去解决的话,问题是不会主动消失的,反而可能会因为没解决而带来新的问题。
我们总以为遇到问题换工作,去旅游就能解决问题,这些行为都是逃避问题的借口,换了工作还是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旅游回来也许心情会更好,之前困扰的问题暂时搁置了,但依然存在。甚至几个月几年前困扰你的问题依然是一样的。很多人刚工作的时候迷茫,不知未来几何,工作几年后依然迷茫不知前路几何。因为他们根本没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只是被动的等待期望问题被解决。
解决问题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技能,但有时显现的问题并非真正的问题,所以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一环。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必要。
- 朗读的好处
在教小孩的时候朗读出来可以增加孩子的语言感知力。没事的时候朗读一篇喜欢的诗歌,散文也是挺惬意的一件事。
- 书脊的效用
有的时候看着书脊就能猜测这本书大概是写什么内容的,然后翻开书去验证心中的想法。整理书架的时候书脊就等于是书的标签,便于整理,便于查找、便于记忆。有的时候看着那本书就能回忆起一些书里的深刻内容,这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
- 一天读一本书
一天读一本书并不是空谈,很多人都可以做到,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一字一字从头看完,不同的书不同的阅读速度。难读的书可以选择不读,也可以现在先读注解版的。像《论语》这样的古文,我这种水准的估计几句我也读不下去,可以先去找不同的注解版本来读。
太难的段落也可以直接跳读,并不会影响你理解整体的架构。 读小说也可以跳读,只要理清小说人物关系,有些情节忽略也可看懂的。像《安娜卡列尼娜》还挺厚的,可以只挑安娜和情人、或安娜和丈夫的情节来看,可很快就看完。这就像一列火车,在各个站点停靠,在大战停留的时间就多一些。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小说还可以这么看呢。
- 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
我经常觉得看书的时候明明都看懂了,还会有自己的感想,但读完以后又很难说出来你看了什么。后来开始写书评,真正开始写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以为自己懂的地方,其实并不懂,就得回去翻书或查资料,然后重新整理,组织语言。之前我看《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的时候直到看完我都迷迷糊糊的没太看得懂。但是因为要交书评,我只得硬着头皮写,再翻着书,试图画思维导图理清书的基本框架。理着理着就开始有点思路了,顺着往下走就理出了一篇书评,并且现在遇着事就会记得对自己说,“问题是什么呢?,这样能解决问题吗?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呀,吵架发脾气是没有用的。”
输出是我们更加了解书中内容并且活用的最好办法。 当你要向别人说书中的内容的时候,你就要思考说什么呢。这个过程你必须思考,并且对书中的内容进行,选择、提炼。写读书笔记、写短评、长篇书评、引用书中内容、参加/举办读书会都是输出的形式。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你是否真的了解和运用书中的方法。
说了这么多最终是为了让书中的内容能够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启发。对你有用的东西自然会去产生兴趣。《深阅读》这本书提倡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的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丰富精神使人感到幸福。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