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强调做大量输入,不论是碎片化的还是系统化的。
为什么要做大量输入?
有很多已经品尝到做大量输入带来的好处的人会说,你只有大量输入了,自然就能够做到输出。而且你要毫无节制的,尽可能多的,不分类别的,去做输入工作。
包括阅读和听,再细分还可以分成读书和读人。
总之,先做到量足够了再说。就好比学武的人拜师,做师傅的会说把马步练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练扎实了功夫就自然有了。
2
光有输入还不够,有经验的牛人们还会继续建议,要大量输出。
最好是在社群里面,有人监督,一起完成输出工作。
监督有用吗?其实只要有群体在,这个群体内部就会出现某种链条,一直处在链条末端的人就会渐渐退出。群体的作用是激励,而非监督,并且只会激励处在链条前半部分的人。
那么为什么要做大量的输出?
现在流行的都是非常功利化的一些目的,比如成为知识网红,知识变现等。甚至有些人毫不掩饰地打出标题,“我是如何在一个晚上赚到xxxxx”。
通过大量输出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趁着知识变现的潮水还没有退去,尽快将能变现的变现,可能是一小部分人的逻辑。
不过我更赞同以“实现成长”为目的的输出,在未来通过“成长变现”才是更稳妥和靠谱的。
3
但不论是大量的输入还是输出,带来的结果始终带有不确定性。
大量的输入一定会带来有效的输出吗?大量的输出一定会带来成长或者带来变现机会吗?都未必。
每一个行业或者群体中,内部是会存在一些机会,比方说股市里面有赚大钱的机会,写文字也有成为网红的机会。相应地就会有教人炒股教人写作的职业出现。
为什么这些人自己不去通过炒股赚大钱不去写作成为网红,而是要去教别人?
我猜想这些人自己也明白,要达成那些目标本身具有太多不确定性,但是追求这些目标的人一定不少,不如选择做一个“导师”,还可以带来确定性更高的实际利益。
4
这个不确定性可以通过转化率来说明。
我们做大量的输入,有时候,甚至是经常,只是把一些知识收藏到某个地方。我们觉得它们会有用。
真的有用的部分永远只是少部分。也就是再大量的输入也只有少部分能够转化为己用。这个转化率可能基本恒定,做大量输入就是为了提高转化产出量。
当然也有提倡做认知升级,通过提升认知效率来提升这个转化率的,比方说做反思、坐享等。
在输出方面也是类似的。不同的是,个体方面,大量输出可能只有少部分可以转化为爆款或者自身的真实的思考能力;群体方面,一大群人都向往某个目标不停地输出,最终这群人里面也许只能够“输出”一两个网红而已,一个群体内也存在转化率。
为什么一个群体内也存在转化率?
假设有国民总注意力这个概念,现在的各种大媒体自媒体已经把这个国民总注意力瓜分得差不多了,要想从中争夺得一部分注意力成为新的网红,除非有非常特别的差异性。打个比方,这么多年过去了,大的门户网站几乎没有变过,也不大可能再出现新的门户网,因为注意力资源就那么多。
5
了解了转化率与不确定性以后呢?下一步应该是继续坚持大量的输入和输出。
道理很简单,没有了输入和输出,转化率就是零,结果也是确定地百分百的不会有任何结果。
现在有些人通过自己过往成功的经验开课教人这样那样的,其实不靠谱。以前不是有个笑话么,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虽然不能完全否认个人的主观因素,但个体的成功与否更多还是经济系统选择的结果。这是大经济学家阿尔钦的观点。
而经济系统倾向于选择什么,其实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所以应该警惕那些后验性的自吹自擂。
有所借鉴有所取舍,再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才是更合理的。
6
刚才提到个人的成功是经济系统选择的结果,那有什么办法提高被选中的概率?
答案是长期做一些事情。虽然长期做一件事,也有不被认可的风险存在,但经济系统的选择活动是持续进行的,你长期做某件事,被它认可的几率就增大了。
有些人坚持在某个方向上创业,不下牌桌,就是为了等待风口的到来。风口就是经济系统做出选择的风向标。
王煜全建议年轻人要有冒险精神,看准某个方向后提前投入准备,这个准备可能是两年,也可能是五年。面对现在市面上一些速成班,这个两年、五年真是够长期的了。
而且,长期来看,剩者为王。也许求胜并不是最好的策略,求剩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