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跳出读书的“低水平勤奋”陷阱》(文后有链接),文章主要讲了很多人读书的过程中遇到的这样一个问题:今天能从书中看到的价值,过去看不到;过去在书中看到的东西,今天基本记不得。总之这个是我在读书中遇到的最大困扰。当我看到别人在晒书单的时候,总会深深地自责一把,甚至掐自己的行动都有,可越是做计划就越不会按照计划实行。我曾无数次问自己,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知道今天我才找到一个可能的因素,就是方法不对。
对有些人来说,看书快是保持自己注意力的最好方式,通过快速阅读才能够抓住文章的脉络,看清文章的结构。但是这种阅读方式跟自己的价值观念相悖,一味地追求数量,给自己的计划满满的,心理负担太重所以很多时候还没开始就被自己的书单吓得不敢开始了。所以这种追求速度的东西,自己显然不该太羡慕,而且顺应自己的内心,阅读本来就是想要从中汲取作者的某个精华点,结合自身经历、处境与想法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只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才算是读书有效。
读书如此,学习也是如此。人为什么学习,又为什么有人如此热衷于学习?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学习,能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更满意,而不是拿来跟别人炫耀:哎,我学了好多东西,书法、写作、编程、设计、美术等等。这一刻,我突然懂得了学习的意义,其实学习只是为了自身更好的成长,应该注重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而不是外在的东西。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你过多的关注了这个,自动会减少别的部分。
那么,怎样学习才算是会学习呢?
首先,学习之前方向既定。有明确的目标去专心学习一个东西,比如画画,然后全身心投入到画的过程中,而不是一会儿看到钢琴好就走去学钢琴,看到书法好就又转向书法。
其次,学习时要善于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融合。人,之所以容易将新东西忘了,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学的时候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完全与自身情况相结合。很多人都认为心理学的东西特别有效,而且会对心理学的某些理论记得很牢固,其实主要是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人们在想要学习它的时候,就一定是意识到了自己某方面的问题,然后会将问题代入相应的情景与理论,直到感觉到理论给自己带来的美好改变。第二,运用的次数不够多。还是心理学的例子,当你结合自身经历学习了一个新的理论的之后,你会经常在特定的情景中去想这个情景跟你所学的理论有没有关联,每一次想都是一次复习,然后这个理论就成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不会忘记并且会在不同的情境中演化成许多不同的结论。
最后,学习之后要分享。很多时候人们做不到很深刻的联系实际,那么想要在学习之后有所收获,去跟身边的人分享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然后你会发现,每次分享你都能临场发挥出许多不同的东西,尽管你已经分享了好多次了,但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
对照你的学习方式,思考一下,你真的会学习吗?
http://mp.weixin.qq.com/s/TyN8uP9I7o50pD0a33IS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