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深深处》给了我一个教训,即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看书,应有享受。
可能是这段时间多半在看哲学和社科类型的书,作为学习。偶尔在那一周出了点时间处理上的意外,竟然出现了赶任务的状态,以至于这本书看完竟然只有结尾对我稍有震撼。
倒不是说每本书都对我要有震撼,可能因为是王尔德吧,他的文字给我的是想象力和轻柔美以及无限的遐想,看他写的故事总也感受不完,那些结尾有一种无限的悲伤,结束即开始。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抱着这种念想,竟然没能让我感受到他的那种超然。
可是,这是一封再狱中所写的信啊,王尔德没有了那种神来之笔的感觉,反而这正是一个陷入了爱情陷阱的普通男人。怎样的一段情,可以让他絮絮叨叨的回忆,反复说起那一个人。王尔德的文章里对人性的认识不可谓不深刻,往往不需要着重笔墨,一个身份就跃然纸上,带着这个人独有的社会性。而在狱中,他对每个人进行分析,最后都是为了对他自己进行分析。我无法体验这种迷恋,因为一个人而堕落,放弃了他那最为重视,觉得最为美好的文字,还有理性的头脑。看到王尔德写下这些,我深刻的觉得自律是一种美德,是美好的,是美的。可惜,他碰到了灾难,从天堂跌落地狱,两年的监狱生活,心如死寂的度过了一半,才又思考起来,在这不断的思考中,这位几乎拥有过一切名誉的人在狱中自发的觉悟了。
原文是如此描写的:“此刻,我听到一个隐藏在天性深处的声音在对自己说:世间万物都有其意义,苦难尤列其中。这如宝藏般蕴藏在我心田的,就是谦卑之心。”他对谦卑悟道了。
他说,”只有当一个人将自己拥有的全部放弃,他方可获得谦卑;只有当一个人失去了拥有的全部,他方知自己已具备谦卑品质。“我想到自己一直以来执着的一无所有,或者是身无长物的出门,是不是对他所描写的这段话的状态的一种追寻。我有那么多开悟想要获得,所以,多年来,我都向往这种情景,我对此种一无所有的向往让我将人生中的所谓“好牌”放弃,很多人问我后悔吗?我只是觉得淡淡的忧伤,何必问我呢,我觉得这条路对我而言就是一条忧伤地不可挽回的道路。我一直告诉自己要独立,大概也是基于此吧!
父母有时候问我,我不想他/她们吗?我一般不做回应,如果他们理解我终其一生将痛苦作为追求的话这个答案已经不重要了。
我偶尔会思念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境遇,终将过去,都不是我的终点,孤独的属性和对痛苦的追求很多时候伤及无辜。时到今日,前路茫茫,我好像也并不特别紧张,一切该我承受的我就承受了吧!我虽然看不清方向,可是想想,我的多变又何时给过我固定的、可预知的答案呢!现在,我的生命中有多了一个因素,有时我会想,是我们终将分离还是我们一起去追寻一无所有呢?
原来,这本书虽然少了超然,可是句子依旧是美的,探寻是真实的,每一句都那么真实,竟然翻了翻,就翻到了我的心声。
这本书我应该会时时翻动的。书里提到的艺术、哲学、美的感知、肉与灵……无不给我写一篇文章的潜在调动。
就好像,那天写给亲爱的,说到肉与灵,说到灵魂让我们在一起,得以互相探索对方的身体;而身体的熟悉,也为我们打开了通往灵魂的通道。
故,书还是要多看,尤其是看自己不明白的书,或者觉得生涩的书,这样本来以为无话可说的文章,竟然也能写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开篇即有货。
PS:一个时刻写的文章,换一个时间来看,总有一些变化与不变,唯有留存的是当时的心情,当时的表达,那就放出来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