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大家都写过,就是讲述一个或多个事件,含糊点说,就是讲一个故事。学生时代写的记叙文一般要求是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而小说是记叙文的延伸和升级,但都无外乎是讲故事。
那么,当我们把一个故事写下来,无论是写成记叙文还是小说,这里面都会出现两个角色:
- 写作者(Wrieter) :也就是我们自己,正在写这个故事的人;
- 讲述者(Narrator):是指故事是由谁来讲述的,或者说,这个故事是从谁的视角看过去的。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虚拟形象,可能与小说中的某个人物相关,也可能与任何人物都不相关。
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会混淆这两个角色,以为自己是写作者,也是讲述者,觉得我就是讲述者,讲述者就是我。其实不对。
举几个大家都熟悉的鲁迅的小说的例子,就明白两者是不同的角色。
小说《一件小事》讲的是“我”坐人力车赶路,车夫不小心碰倒了路人老太太。写作者,鲁迅;讲述者,“我”。这个“我”是不是鲁迅自己?我们不是很清楚,也许这是鲁迅的真实经历,也许是别人的经历被鲁迅拿来创作了这篇小说,也许这篇小说完全是鲁迅的想象产物。
小说《祝福》讲的是“我”回到老家鲁镇,听说、目睹、回忆了祥林嫂的故事。写作者,鲁迅;讲述者,”我“;故事的主角,祥林嫂。然而,所有关于主角祥林嫂的故事都是从”我“这个讲述人的视角看过去的。“我”是不是鲁迅本人?可能是,可能不是。
小说《幸福的家庭》讲述的是一个想要挣几个稿费的男人创作一篇标题为《幸福的家庭》的投稿文章的过程。写作者,鲁迅;讲述者,并没有在小说中真实出现,但读者从行文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所有听到、看到、想到的,都是从那个男人,也就是小说中的”他“,出发,换句话说,读者看到的是“他”讲述的故事。这个”他“是鲁迅吗?显然不是。
小说《药》讲述的是老栓为了治儿子的病买人血馒头的故事。写作者,废话,还是鲁迅;讲述者,也没有在小说中真实出现,不是老栓,也不是华大妈,或者任何小说中的人物,读者读小说时好像身在半空,俯视着小说里所有的人的言行举止。这个隐形的讲述者,有着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终于,这回故事讲述者的确是鲁迅本人了。
因讲述者的不同,记叙文体分四种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
比如上面提到的《一件小事》和《祝福》都是第一人称视角小说,但可以看得出,第一人称视角也有区别,”我“可以是文中的主人公,也可以只是个配角。第二人称视角
这种视角的小说非常少见,也就是以”你“为主角创作。鲁迅的小说里没有这个例子,真正用这个视角写成功的小说也并不多。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往往被简称为第三人称视角
上面的《幸福的家庭》就是典型的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小说。之所以叫“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是因为写作者主要着墨于一个人物,而对其他人物都只是有限地描写。比如《幸福的家庭》里的妻子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都是通过男主角看到、听到的来讲述的。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往往被称为上帝视角
上面的《药》不算是最理想的上帝视角的例子,可以算是增强版的第三人称视角。经典的上帝视角小说基本上都是大部头作品,比如象《红楼梦》这种。
为什么小说的创作要有一个固定的讲述者,和固定的视角?很简单,如果不这样,就讲不好一个故事。一个讲述者不清晰的故事,就好像是一大群人七嘴八舌地讲同一件事,听的人肯定听一会儿脑袋就炸了。一个视角总是换来换去的故事,就好像初学摄像的人拍的小电影,镜头摇来摇去,看一会儿人就昏了。
对初学者来说,第二人称视角太诡异,暂时回避为上;上帝视角在短篇中比较少见,适合长篇巨著,也建议初学者回避。适合初学者的主要是第一人称视角和(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
特点:
- “我”只能听到、看到、感觉到“我”在场时发生的事情;“我”看不到、听不到、感觉不到“我”不在场时发生的事情,除非有人告诉“我”;
- ”我“知道”我“在想什么,但”我“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除非那个人告诉”我”他有想什么,否则,最多”我“只能猜测他可能在想什么;
写作禁忌:
从上面提到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的特点,可以看出,这种小说绝对不可以出现“我拒绝了小明的邀请,他一个人去参加聚会,始终闷闷不乐地坐在角落里”、“小明心里想道……”这种文字。
可以改成:“我拒绝了小明的邀请。听朋友说,那天他一个人去参加聚会,始终闷闷不乐地坐在角落里”、“小明告诉我他想……”或者“我猜小明心里肯定在想……”
优缺点:
第一人称小说无疑最适合初学写作的人,从自身的视角去讲故事,讲我看我听我想,可操作性非常强,只要避开上面说到的禁忌,几乎在写作上就不会出什么大错了。当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果太多的故事发生在别人身上,用第一人称就总得找人转述,转述太多就会比较牵强。
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
特点:
- 有一个固定的“他”或“她”做为主要的讲述者,一般情况下,这个讲述者应该是小说的主角之一,故事以这个人的视角展开,TA看、TA听、TA做、TA感受、TA思想,写作者应该描述清楚TA与这个故事相关的一切言行举止心理活动;
- 其他的人物相对于TA而言,都要淡一些
- 虽然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但如果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段位就太低了。这种视角的小说应该更多的是用行为语言来刻划心理。
写作禁忌:
避免每写到一个人物,就把视角跳到这个人物身上。尤其要避免开启上帝视角,谁都写什么都写。
优缺点:
第三人称视角没有第一人称视角那样的禁忌和局限性,所以给写作者更多的空间去描述和表达。写作者可以写任何人物的任何行为,都不算是视角错误。这是好处,但也正是因为没有局限,反而更难把握。初写者很容易直接开启上帝视角,这个人写几句,那个人写几句,每个人物都说这说那,心理活动乱飞,读者看起来好像一不小心进了农贸市场,乱七八糟没有主次。
最后,说说视角的转移。
虽然上面一直在强调写作过程中不要随便转换视角,但大家也看到了,无论是第一人称视角还是第三人称视角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些章节小说的创作开启了新思路:每个章节有各自固定的视角。
比如,去年很流行的一本畅销小说 《奇迹男孩》 (Wonder),整篇小说都是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但每个章节的“我”都是不同的人,有的章节的“我”是那个男孩,有的章节的“我”是男孩的姐姐,有的章节的“我”是男孩的同学,等等,这样,把同一件事用不同人的各种不同的视角展现给读者。
另一个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的例子是《怦然心动》(Flipped),一个讲述少年男女初恋的故事。小说交替地以男女主人公第一人称讲述展开,单数章节是男主人公第一人称讲述,双数章节是女主人公第一人称讲述,同一件事,读者从男主人公的视角看到是这样的故事,从女主人公的视角看到的是另一个故事。这种写作手法无疑让情节更激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同时对于学习写作的人来说,也更能体验到第一人称写作的特点。
但即使是这种视角转移的小说,也不是作者随心所欲,想转就转,每次视角的转移,都会固定一段时间,完整地讲完一段故事情节。好比拍电影,固定一个机位把一个剧情交待明白了,再换一个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