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的时候,我趁着集体合影,给喜欢了五年的女生偷偷拍了好些照片,打算下半年她十八岁生日的时候,连同多年的存货一起,洗出相片寄过去当礼物。想着反正马上就天各一方了,大学又仿佛身在花丛中,这青春年少的爱慕,总不可能支持下去,等礼物寄过去,就算是个正是的告别,往后就相忘于江湖吧。
她的生日在十月下旬,我提前一月开始准备。头等大事自然是要到地址和电话,作为追求者,我跟她关系已经僵了两三年,当然不可能直接去问,不过我们初中同班,高中同校,共同好友数量可观,倒也不愁,于是我先问了我们的初中同学,第一位表示联系不上,第二位说早已断了来往,我想这没有关系,毕竟年代久远,就道了谢,去找下一位了解。
然而问了一圈高中同学,回答只有“没有联系”或者“联系不上”,我甚至去找她以前的班长,那个跟我互相看不顺眼的男生,秉持着老同学的情谊,帮我四处打探,最后把一串号码发给我,说是她三年的闺蜜给的,她的电话。
QQ永远灰色头像,不会回复消息,电话既没有停机,也没有人接听,打多少次都是一样。我还想继续托人打探,可探子来报,他们班群也早炸了锅,大家互相询问,到头来面面相觑,惊觉这位同学好像完全消失,在谁都没有注意到的时候,跟所有人一刀两断了。
拿不到地址和电话,原计划自然未能达成,事情也就告一段落。可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心仪的这位姑娘不是籍籍无名之辈。她自初中就十分亮眼,成绩、长相、人缘都无可挑剔,性格也是小女生范,柔弱,文静,小家碧玉,摆明了就是那种理应最受欢迎的女生。不然,我也不会喜欢那么多年,也不会有多达七匹狼同台竞技。
她毅然抛弃过去勇敢向前也就罢了,这些她以前的好朋友,曾亲密无间的同学,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想要在她离开时,紧紧地抓住她这根线呢?
她的毅然决然我也想不明白,真有人能够毫不留恋过去,将曾经的人际关系一笔勾销,从零开始吗?我明白以她的魅力当然可以到新的环境就交到新朋友,初中到高中就是这样做的。但据我所知,虽然她高一还天天跟某位初中同学共进一日三餐,但是到高三,哪怕两位楼上楼下,却好像再也没有见过面。同样的还有两三位。如果是正常的兴衰起伏倒能理解,我身边也有这样的关系,可她身上的更迭规模明显大得多,为什么她能够不怎么留恋地结束过去,而与她有旧的人也都缄口不言地接受现实就此罢手呢?或者其实人人如此,而我只看到了她一个?我觉得奇怪,也有点觉得她的朋友不称职。
我印象中同样深刻的一件事,是在这年十二月份,初进大学的高中生在空间里集体怀旧的场景。从十二月一日开始,那些2012级的学生,纷纷开始发关于班级日的各种动态,而有心的人会收集起照片和老梗,用心地做成视频或相册。我记得空间里有很多令人浮想联翩、唏嘘不已的过去,打开分享链接就能听到伴随着信誓旦旦誓言响起的音乐:“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而大家蜂拥转发,带上自己珍藏的照片和表达思念的话语,看起来特别有缅怀青春岁月的气氛。
而一年之后的相同季节,已经没有人去重复“青春不老,我们不散”了。大家一如往常地分享着安稳的大学生活,只有零星的人发一两张照片,让我们想起去年做过的事情。那些共同奋斗的日子已经没人提起,一种残酷的说法是:“所谓集体,可以看作是装牙膏的牙膏管。用到最后,总是想挤一些出来,当发现什么也挤不出来之后,就可以扔进垃圾桶了”。
此前我们赖以生存的人际关系,是客观条件帮忙维系的:比如小学到高中可能都在同一个地方上学,上个阶段的好朋友要么同班要么同校,偶尔周末还有得见,新交的朋友天天都能谈笑风生。但现在背井离乡四海遨游,客观条件的帮助消失了,而人却很难意识到形式的变化,寄希望于缘分和过去的积淀,等到分崩离析,归结为无可奈何的顺其自然。
和一位友人,一个集体渐行渐远,是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任何不对的事情,这一拨人走了还有下一拨。于是我想起小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人和猴子都只有两只手,必须把苞谷放在地上才可以空出手来摘西瓜。即使从前的人已经被删除,也会有新的人代替他们的作用,重新出现,与你相遇,因此,不会出什么问题。
但是,一般我们用以补充朋友流失的机会是升学,或者到新的环境,而这种机会是有限的,越往后人的内心只会更加封闭,更难交到知心朋友。
“在以前,并没有微博之类的媒介,但是却有人情味的存在。有家人相亲,朋友相拥。彼此相互关心,同甘共苦,同喜同悲。
但现在我们变得孤独了。每个人都忙于经营自己的生活。虽然借助互联网能够飞快地传达话语,但是真正能够倾听的对象却变得越来越少。能为自己分忧解惑的人一直在减少,但是要自己需要为之负责的人却越来越多。”
要想真正意义上避免这样的未来,现在就该察觉到上述的规律,维系尚在手中的这些关系。其实这并不是件浩大的工程,只要有意识地去做,怀揣着天长地久的愿望,仅仅半年一次的互相感动,你们的友谊就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参考资料:
《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兹杰拉德 【美】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金兰都 【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