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是小苏愤恨的说自己的表现较好,但是还是在评比中被家庭成分绊住了脚,这从侧面体现了这个时期政策还是以阶级路线斗争为主,并且当时下面的人在执行政策时是很看重家庭成分的。这也是后来造成晓华对爱情胆怯,“甚至像变了一个人,比先前更沉默”,还有后来当妈妈来信时那么不敢迟疑不赶快回家的原因吧。
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喜悦并痛苦地踏上归家途中。回到旧屋子,妈妈已搬去新家 ,这时还有一个情节的叙述却值得我们注意,当到旧屋子见到新住客询问晓华“你是她什么人?”晓华顿了一下,含笑对那妇女说“我找她有事,谢谢了。”在妈妈含冤得雪时,为什么女主人公会顿一下,并且不向新住客表明身份呢?
翻看前面的情节,离家时,晓华留下字条说与母亲断绝关系,所以没有回答,可能是由于先前的决断而感到愧疚,不好意思说出自己作为女儿的身份。还有一种可能便是晓华长期不与母亲通讯来往,当有人询问她身份时,她已经习惯性将女儿这个身份与叛徒妈妈分隔。行文至此,却没有将大团圆的结局进行到底。下乡离家出走的晓华决然于母亲断绝关系,与粉碎四人帮后在临近除夕回家的晓华。似乎在时间上回到了原点,但是却无法改变母亲逝世,自己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的事实。文章结尾晓华不忘记“伤痕是谁戳下的?”重拾心情,不忘党中央的恩情。大步振奋精神,向未来走去。
关于《伤痕》此文,我认为读这篇文章首先对我产生了冲击力,就是晓华与母亲关于亲情的描写。我知晓了母亲的伟大。在女儿晓华认定母亲是叛徒,并出走与其断绝关系,但她仍旧寄零食,衣服给乡下的女儿。当被平反后,与自己断绝八年联系的女儿。非但不责怪,还给予理解。而造成这一切误会悲剧的,便是四人帮造成的后果,这就更加使我们去反思那场错误的决断带给那一代人的伤害,以及需正视它错误的必要性,吸取教训,并像文中小华那样继续勇敢前进,我想这就是《伤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