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与朋友出差,朋友带着五岁的儿子凯凯,凯凯活泼好动,对出行充满期待。
在车站等车时,凯凯兴奋地玩着玩具,大人们讨论着出行。突然,一旁的凯凯嚎啕大哭,让人措手不及,莫名其妙。
大人关心地询问:怎么啦?凯凯用手擦了把眼泪,指向更远处。顺着凯凯手指的地方,发现一个比凯凯略小的女孩,正在伤心地抹着鼻子,眼睛看着凯凯。
生活中,只要稍稍留意,会发现幼儿之间的这种反应十分常见。幼儿之间,更容易地互动、玩耍,更容易地互相感知悲伤、开心……
所谓情绪颗粒度,是对情绪的敏感度,是感受情绪的能力。情绪颗粒度越小的人,对情绪的感受会更入微,更精细,对情绪的体验会更丰富。
换种说法,如果像幼儿一样,清楚地知道情绪的来源:知道为什么开心,为什么悲伤……,也就更易处理情绪。
比如,成人常说的豁达与糊涂。
豁达的人充分感知情绪的存在,并知道情绪的具体来源,积极处理情绪。糊涂的人只是简单地将情绪分类,却无视情绪的细微之处。
有一个人总结了 8000 种悲伤,几乎每一种我们都遇到过 ——原来我们经历的事情有那么多。这个人叫约瀚•凯尼格,这本书叫《悲伤词典》:
“如果你感觉到快乐却不加分别,你感受到的快乐会比事实上大很多,一旦你知道了自己为什么快乐,那么它会立刻开始消失。
反过来,如果你感受到“我很难过”,却不细加分别,你会整体上觉得糟糕,却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你能够更细地理解、定义自己到底为什么难过,你就能够有机会彻底思考、解决它。
你会因为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而感到安心,因为你知道其它地方没有出问题。我希望你拥有糊里糊涂地快乐,却精细地了解每一种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