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摘儒林吴敬梓
《清才子》在蒲松龄先生那章讲蒲先生“曾经将科举对读书士子们的戕害,刻画得淋漓尽致……”好却是好,然而写尽了“读书人被功名利禄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贵的境况。”的《儒林外史》却是更在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本刻画了“一幅儒林群丑图!”的《儒林外史》,作者就是出身于儒林世家的吴敬梓。
对于离开中学特别久的人,对中学语文课本里选自《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那还是有些模糊印象的。
吴敬梓家祖上好几代,都是“科第繁盛”的读书世家,然而就像是“盛极必衰”“盈极必亏”这样的道理一般,辉煌到极致的家族不管是“书香门第”出个不能识文断字的,“中医世家”出个不识药理的。吴家就是这样,在吴敬梓的父辈,这个气运就已用尽了。
吴敬梓因为过继给伯父吴霖起而成为吴家地位相当尊崇的长房长孙,这段略过。
吴敬梓在亲人相继过世之后,离开家乡远赴南京定居。当然,吴敬梓在那儿孤零零的一个人,平日还好,一到除夕就显得是如此地落寞。
嗯,只要有利益纠葛的地方就会有那些讨人嫌的“鸡争鸭斗”,像吴敬梓这样“孤傲不羁、自尊心极强的人”,是很不屑于搞这些事情的,于是就搬去了曾经和生父居住过的南京。
吴敬梓就和《清才子》之前写过的好几个才子那样,在科举之路上通了第一关后在之后怎么都没戏了。所以呢吴敬梓也“逃脱”不了这样的……要不也不会有《儒林外史》的问世。然而他却是那些虑考虑败地那些才子中比较“奇葩”的一位。就如江湖夜雨先生所述的“二十九岁时,他参加科考,情绪激动之下,竟然当场向主考官跪地哀求,让照顾录取他。要说吴敬梓也真是太不通世故了,这种情形下,主考官当然不能因为他跪地哭求就会答应……于是主考官板起脸,将吴敬梓训斥了一顿,后来给了他一个‘文章大好人大怪’的评语,将其黜落。”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非常深刻传神地写老童生周进“在贡院考场头撞号板,哭得‘口里吐出鲜血来’这样的情景”,那还真是他自己的真实经历体会过的。
吴敬梓的家族虽然撕逼大战演得激烈,但家族产业大,吴敬梓也还是分到了两万多两银子巨额遗产的。一度跃升成为“中产阶级”。然而就和现在一夜暴富的那些拆二代一般,钱都烧在娱乐城那些地方了。吴敬梓就是酱紫的成了一个有钱还超任性的主,又是在有“秦淮八艳”闻名于世的南京,再加上他一个人没人管了,于是就做了一个“纵情挥霍,耽于烟花”的浪荡公子。
然而就如江湖夜雨先生叙述的“但是对于欢场来说,吴敬梓这样的小鲜肉属于钱多人傻的冤大头,自然是骗他没商量。不多时,吴敬梓就将老家分给他的田产房屋卖得差不多了。”吴敬梓那是不会划算过日子的,也就是说没有理财规划。当然了一夜暴富的人最容易在花钱上对自己任性,从来没想过要不要考虑这么挥金如土的生活要在一旦没钱用的时候怎么承受,吃土吗?这就像是拳王泰森,鼎盛的时候那花钱不要说如流水了,简直是如瀑布。但是泰森退役之后几乎是没有任何收入只进不出。以致于把几亿资产败光弄到自己破产。那个时候的吴敬梓不就是这样的嘛,简直是从一夜暴富到一夜暴穷。那没办法不能浪了,生活都过得紧张了,《清才子》中说到吴敬梓败光家产后的窘境“妓院里不再容留他,穷得吴敬梓连笔砚书籍都卖光了,冬天的时候冻得睡不着觉,没有煤和柴来御寒,于是就绕着城墙一路小跑,目的不是为了减肥或锻炼,而是为了‘取暖’(话说我们南方人不就是没有取暖器材冬天就靠抖吗?哎,不说了,明早就跑城墙去)……”吴大公子都穷成这样了,也只好亲自干些体力活来维持生计。
江湖夜雨先生说“这些消息传到吴敬梓的家乡,吴氏族中,都把他当作败家子的典型来告诫同族子弟,千万不要学吴敬梓这样没出息!”哎呀,鄙视链都传到老家去了。
继续来挖鄙视链这条线,《清才子》的作者讲的“比穷困更让吴敬梓难堪的,是来自儒林中的鄙视,对于没有科举功名的读书人的那种露骨的鄙视。”现在不也这样吗?有名企HR招人不是985、211的简历就直接扔了。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是鄙视,谁让没考上名校的那些人在别人拼尽全力考上名校时不够刻苦努力。(不谈地域分数线问题,分数线低的学渣也上不了名校,分数线高的学霸照样上名校),当然,不排除有非名校的在大学开启了学霸模式,能力很好的。但HR面对这么多人选,不可能每个人都去了解。我认为现在鄙视链中的工作就是公务员,不是公务员本身鄙视其他人,而是中国现在大量的五、六十年代的人就认为其他工作就是比公务员更低人一等。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该是夹杂了许多自己的身影,要不也不会有这么感同身受的文字。其实一个人从相对富的状态到相对穷的状态,是更加不好受的。吴敬梓从一个众人眼中的焦点的少年贵公子到成了一个人见人踩的落地秀才,穷酸书生!前两天看了篇文章,写了个故事,一个女孩家当年是县城的第一个首富,当时人人叫她小公主。两年后她爸爸被生意伙伴骗得破产自杀,家里苦了,人人叫她小乞丐。
估计吴敬梓的内心戏就是那种“我能怎么办,我也好绝望啊”的那种。他也不想这么落魄下去,正如江湖夜雨先生所述的“在这些压力下,吴敬梓也像书中所写的人物一样,有渴切追求功名的愿望。江宁府学教授唐时琳,曾经举荐过吴敬梓去参加‘博学鸿词’的应试。但不巧,吴敬梓因病不能成行。”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记载的杜少卿正如他自己一般,身世类似,经历也几乎相似的人,书里写“朝廷征杜少卿出仕时,他装病拒绝……”所以后来好多人也认为吴敬梓当年也是在装病拒考,其实不是的,吴敬梓那次是非常想入仕的。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吴敬梓五十岁时,亦是知了自己的天命,他算是不再想去官场上倾轧了。江湖夜雨先生在《清才子》中所述“不过,随着吴敬梓年纪越来越老,性子却越来越倨傲,有了‘时过无心求富,身闲不梦见公卿’的理念……再也不搭理这些权贵们了……”
吴敬梓为了要生活下去,到扬州盐商和官绅那儿“拉了好多赞助”,那些一般比较走“俗”的土豪,也是会有走“雅”的。比如盐商中的程晋芳,不仅大力资助,而且还给吴敬梓写了一篇《文木先生传》里面记述的事迹那是对他了解得很。江湖夜雨先生认为“而且,程晋芳应该是《儒林外史》的热心读者,说不定还是第一读着……”当然了,我是认为《儒林外史》的第一读者应该是《清才子》这一章中提到的卢见曾。卢见曾在纪晓岚那章就出现过的。他不但是纪晓岚的儿女亲家,而且几乎和当时的文化界的名流,都是和他有所交集的。吴敬梓就曾经投靠过他,并且还长期地借住在卢见曾家。据说《儒林外史》就是吴敬梓在卢见曾家里写的。吴敬梓过世后的丧葬费都是卢见曾给出的,所以我认为卢见曾是《儒林外史》的第一个读者,但是程晋芳绝对是欣赏《儒林外史》的第一一个粉丝。
吴敬梓在和卢见曾结识的那些文人名士中跟其他诸如袁枚、纪晓岚、郑板桥等人相比,他是年岁最大的,地位是最不尊崇的,吃个饭都是永远坐末席的。SO江湖夜雨先生才会说“正是有这样的巨大反差,当时的读书人,对于功名,都像范进一样,有如痴如狂的追求。为之疯、为之狂、为之痴、为之死!”那些醉心功名的仕子在现在看来真是够够的,但这确实大实话。
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积贫积病,越穷的人,对疾病越无力,身体越差。吴敬梓在一次醉酒后,“痰涌气促”,突然离世,年仅五十三岁。这也是怪当时的医疗水平太差。要放在现在,醉酒的在医院打个醒脑静、洗个胃、做个吸痰护理就能解决的事情。然而吴敬梓当时的体质也很不好的。
我们现在认为明清时代的那些小说真是好精彩的,然而当时写小说的会被人认为是走下三路的,特别是那些没考取功名只写小说的人,可是后世却是那些小说比如四大名著,比如《儒林外史》,比如《聊斋志异》等等,被后世人传阅。
《儒林外史》这本小说,是个特别有写实感的讽刺作品,里面刻画的人物形象绝对不和之前的小说那样脸谱化。这部作品还影响了之后好多优秀作品的创作。正如江湖夜雨先生在吴敬梓那章最后的叙述“虽然在此之前,《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这四大奇书早已问世,但却从没有诞生过如此精致传神、刻画细微的讽刺小说,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创举,就凭这一点,吴敬梓足以不朽!”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