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上面这句话选自《古文观止》中的《左传》篇,说的是春秋时期,卫庄公宠爱他一个爱妾生的孩子,叫州吁。原文写:有宠而好兵,公弗禁。这里的好兵并不是指喜欢研究和学习兵法,而是利用被父亲庄公的宠爱,命令一些军士陪他打打杀杀,还因此误伤了很多人。
于是在那个时候,君王有过,有忠心有责任感的臣子们就要去劝谏,石碏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就说了这句话,意思是说:受到宠爱自己却不骄傲,骄傲了而能受别人的压制,受了压制而不怨恨别人,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
教育孩子,我们也要十分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韩非子也说过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古今谭概》一书中有一个寓言故事,翠鸟为避免灾祸,开始把窝筑在树的高处。孵出小鸟以后,它很喜爱,生怕小鸟从高处的窝里掉下来摔死,于是把窝向下移了移。等小翠鸟身上长出了羽毛,非常漂亮,它更是加倍喜爱,越发怕小翠鸟摔下来,又一次向下移动鸟窝,移到离地面很近的树杈上。这样,翠鸟放心了,然而当路过树下的行人发现小翠鸟时,稍一举手便把小翠鸟掏走了。
无独有偶,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中就讲述了面粉商人高老头十分娇惯女儿,他把大部分财产作了陪嫁,让女儿挤进商流过上了贵妇人的奢侈生活。还为使女儿们快活,他替女儿的情人还了债,帮助女儿与人通奸。可是,出嫁后的女儿们,不仅没有感恩,反而在婚后上流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榨取父亲的财产、损害父亲的尊严、折磨父亲的情感,直至其一无所有、身心交瘁而死。
正如上文石碏所说的道理是一样的,孩子受到过分的宠爱而能自安自重的,太少了。原文中的州吁,果不出石碏所料,长大后弑君夺位,最终被石碏联合陈国国君杀死。
过于宠爱孩子,一味的满足孩子的各种合理的甚至不合理的需求,会让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会为别人着想,依赖性强,不能够独立,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在日后脱离父母后的生活变的一团糟,他们性格会变的懦弱的同时嚣张跋扈,经不起挫折,不懂礼节,对别人乱发脾气,觉得所有人对他的好都是应该的,所以他们不懂得感恩,这是最重要的。
一个孩子如果连感恩都不会,那么其它的再优秀又有什么用?
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也出自《古文观止》中的《触龙说赵太后》,说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做《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说的是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父亲则说:“糟糕透了”后来作者又写了好多诗、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每次母亲都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最后,作者终于明白了,不管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对自己深深的爱。
看,最幸福的孩子就当属于这种,拥有母亲慈祥的爱和父亲严厉的爱。
所以,作为父母的爱自己的子女,当然是无可厚非,也可以宠,但不能只是宠,孩子可以学习不好,可以调皮捣蛋,但是要让他明白事理。很简单的事理,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事一直都不可以做,什么事长大了才能做。
这样的孩子,纵使没有大的成就,但至少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很有哲理的小故事,说是一个父亲带着自己的儿子出去玩,因为父亲地位很高,身边的人对孩子也是很毕恭毕敬,而这个孩子却不同寻常,他和父亲说他感到了不安,父亲就问他为什么,他说人家尊重父亲您,是因为您的能力出众,您配有这个待遇,而我就不一样了,我还只是个孩子,什么能力都没有,却因为是您的儿子而享受着和您一样的待遇,这叫德不配位,所以我感到不安。这位父亲听了儿子这么一番话,非常欣慰,说孩子,你有这个想法,以后肯定能有大成就。
《触龙说赵太后》里面结尾也说了这么一句话: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孩子们的路,最终要自己走。作为父母的,不能陪伴他们一辈子,所以要教会他们独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抖音上看过这么一个小视频,妈妈把尚只会爬的孩子放在地上,把奶瓶放在距离孩子十几米远的地方,孩子一边哭着一边爬过来,最后咬住奶嘴止住了哭声。
对孩子的爱,不是一味的好,而是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变得优秀,让他懂得感恩,感恩这个世界所有对他的好。
古时候从小就让孩子背《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等等一系列国学,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些书都是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不仅仅是孩子,所有人都能受益匪浅,不过在当今的时代潮流,这些书又显得繁多,我们自己都无暇去读,更别说一本一本的去教孩子。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
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包括日后课本上学习到的古文,这里面也都有,一方面从小让孩子懂得道理,一方面为以后的文言水平打好基础。同时,大人们也可以去涉猎往事,提高文化素养,和孩子一起进步,总比让孩子们学着我们玩手机要好的多。
为人父母,殊多不易,但既然肩起这份责任,就要十分的努力,一个孩子成长的样子,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希望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能拥有值得骄傲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