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几个妈妈聚在一起,三句不离孩子:
“我家娃最近脾气越来越坏了,就爱乱发脾气”
“孩子真是越大越难管,老是不听话还动不动发脾气”
“他做错事不认错自己还先发脾气,真是无理取闹”
“让他多吃点饭也不高兴生气,真是太宠了”
......
每个妈妈都很苦恼家里的“熊孩子”爱发脾气,我也很苦恼,不过最近通过学习更多了解了孩子们,下面就和大家聊聊怎么搞定这些“熊孩子”吧。
一、只有孩子有情绪
案例:
“一天,我发烧昏睡在床上,女儿基本就交给婆婆了,但是她磨磨蹭蹭,一早就心情不好的婆婆就奔溃了,说:我不管你了!女儿也很生气,我过去也不让我碰她,站在那儿自己和自己发脾气。”
以前我应该会说:你自己磨磨蹭蹭耽误事情还惹奶奶不高兴,你还先发脾气呢?
现在,谢天谢地我能在这儿跟大家分享这个案例,让我的理智脑恢复工作吧。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案例中女儿和婆婆有情绪,“我”暂时是没情绪的,那我应该怎么办呢,两个都已经在气头上了。
1、积极暂停、连接
在事情发生的前两天,我在帮女儿洗澡的时间和她讲了“掌中大脑”,并在那天以游戏的方式和她约定了如果我们谁有情绪就用“四指握住大拇指”的握拳手势来互相提醒积极暂停,约定完后还让我假装生气她用约定手势提醒我,她觉得很好玩,玩了几遍就成了我们默契的约定了。
所以当她不让我碰的时候,我蹲下来,看着她,右手是约定的手势,左手伸出来等她牵我的手,她没有马上牵我的手,我继续蹲着不带情绪地等着她。一会儿,她伸出手了。我就牵着她的手带她到房间。
2、理解、接纳
去房间后,和她的对话:
我:你是因为奶奶一直催你你感到有压力了是吗?
我说出了她的感受,也许是感觉被理解了,她紧紧地抱着我。
我:妈妈有时候早上起来也是不想动,就想多躺一会儿啊多玩一会儿啊,所以这时候有人催妈妈,妈妈也会感觉到压力,不舒服。
女儿:真的吗?
她很好奇地看着我,感觉自己不是那么孤立无援了,原来妈妈也会这样。
3、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被理解和接纳之后,她的感觉就好多了,于是我告诉她:奶奶现在好像心情也不好,我想奶奶需要你的帮助!她悄悄问我:妈妈,你能陪我一起去找奶奶吗?
于是我陪着她走向奶奶,她抱住了奶奶,对着奶奶的耳朵悄悄地说:奶奶对不起!
冰释前嫌!事情有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还有灰色地带,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二、大人孩子双方都有情绪
上面只是孩子有情绪,当我们自己没有情绪的时候我们的理智脑会很好的发挥作用。但是生活中往往是大人孩子双方都有情绪,或者孩子的情绪影响到大人了也导致了双方都有情绪,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案例:
“吃饭的时候,女儿打了一下奶奶,我瞪了她一眼,她下桌走过来推了一下我”
随便感受一下我当时的心情,我想说我真的是气急了,女儿也气急了,我们互相都是动物脑打开,也无法互相提醒了,怎么办?
儿童情绪管理小法宝:
先心情再事情;先大人再小孩;先连接再纠正;先闭嘴再行动;先原谅再预防。
1、先大人再小孩,积极暂停
这时候如果我没有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很难帮助我的孩子,所以当下我先积极暂停了,没有继续叨叨她,我没有说话蹲下来抱起女儿回房间。
2、自我觉察情绪来源
影响我们的五大情绪障碍:
希望改变他人:“我的孩子这么胆怯,我要努力改变他,让他大胆一些”,然后在改变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就会各种焦虑和急躁,“你改变不了他人,你只能改变自己从而影响他人”,只能影响!影响!
为压根没有的事担忧:孩子在家玩游戏开小差,就想着他的专注力是不是不行,以后会影响学习,成绩不好又会影响自信心,想着想着就觉得很担心焦虑。停止你的想象,就是一个小事不需要放这么大,活在当下!
与他人比较:“你看看隔壁的小明那么认真,学习那么好,你呢?整天就知道玩”,总觉得别人的孩子好,对自己的孩子各种焦虑和生气。
投射:别人的行为过程中看到不接纳自己的那部分的时候往往也会很生气。
来自童年的固定信念:每个人行为都是有他的理由,这是由他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信念,这就是私人逻辑。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私人逻辑时候我们会不理解、无语甚至生气。
在抱女儿回房间的过程中,我在想我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当女儿打奶奶的时候我就担心她长大不尊重长辈,不受人待见,放大了当下的一个行为——为压根没有的事担忧
当女儿下桌推我一下的时候,我突然看到自己生气时候也会想着反击然后导致自己很痛苦,我不接纳自己的这部分投射到了女儿身上
我觉察原来我的情绪来自我自己!
3、接纳自己的情绪
我告诉我自己这只是我的情绪而已,没有关系,我已经看到它了,我接纳它。
这个时候我已经好多了,我需要帮助我的女儿管理她的情绪。
4、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到这里接下来的步骤和之前就一样了:积极暂停、连接——理解、接纳她的情绪——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在房间里,女儿一个人在一个角落背着我,即使我做了约定的手势伸出手,她也不理睬我,僵持了很久。我理解她了所以我没有情绪,我问她:如果你不想妈妈在里面我就在门口等你好吗?她摇摇头,我说:你希望妈妈在这里陪你是吗?她点点头,我说:那妈妈还是伸出手来等你好吗?她转过头了,伸手了。我同样说出了她的感受并理解了她,最后她一样地牵着我的手一起出来抱抱奶奶向奶奶道歉了。
妈妈,不要嫌弃发脾气的“熊孩子”,他只是遇到了困难,他不知道怎么办,他只能用发脾气来表达,他需要妈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