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群里的对于写作伙伴对于我的写作给出了反馈:“写得棒!”我心里自然是很高兴,但是我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之前写的读后感,“搬运”的知识太多,自己的思考太少,很难定义为读后“感”啊!今天开始读后感一定要多写一些自己的思考。
/ 1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真正差别
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一点:要做分析,首先要有知识的存量,即使没有,也应该马上“下订单”,去采集我们分析所需要的资料,然后才谈得上分析。
分析又分为两种方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我们常常做的都是定性分析,不过介于资料的有限,分析方法不够科学,通常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即便是正确的结论,它的有效性也不那么准确,指导性也会失效。定性分析得到的结论通常是以下几种模式:
①***越多(少),***越好(差)
②范围取值在**~**
总结起来就是自变量与应变量之间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某某参数的取值范围等等,这些只能指导我们去判断一件事可不可以做,很简单,假如胜算超过50%,就有做的必要,反之则没有。这种定性分析结果来得快但是落实到最终的执行有难度,比如摆在你面前有三条路,并不明确,三条路都有明显的优点和较小的缺点,这个时候由于比较过程并不详细,才会产生所谓的“选择困难症”。
而定量分析则相反,我对它的理解是这样的:对于研究对象建立计算模型,输入参数,得出结果,进行比较。你的最优选择完全通过数字化体现,但是建模的难度因事情的复杂程度而不同,越是复杂的事情往往越难建立模型。消耗掉的时间与你做的选择可能价值不等。
于是,我们在选择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时候大抵有个考量:事情有多重要。而对于初次接受这个概念的朋友来说,我的建议遇事是多做一些定量分析,一是能够训练我们搜集资料的能力,二是训练我们的建模能力。这些能力越早培养越好,相当于是提前搜集了打开门的钥匙,当以后遇到问题时,我们回头在“仓库”里寻找钥匙,效率就高多了。
/ 2 /
症结不同,此药亦可医
李笑来说“所有的选择困难症在他看来都是“想不清楚”症”,非也,只有在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候的难以抉择才是“没想清楚症”,通常有选择“选择困难症”的朋友临床表现在出去玩是去游乐场还是逛商场,难以选择;咖啡是要拿铁的还是摩卡的,难以选择;看电影是言情还是悬疑的,难以选择。这些问题太小了,小到简直不能用“没想清楚”去定义一个人的性格。生活中的小纠结是一种必要的添加剂。不过也有人表示不喜欢这样的性格。这时候我们要不要建个模去分析在当下的的时间地点人物,咖啡是要拿铁还是摩卡呢……没有必要吧,生活的琐事其实只要一个公式就好了——硬币,猜拳or色子。
举这个小例子是要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小的问题可以归并成一个大问题,思考维就不一样了,建立的模型应用的范围也也会变大,不可太拘泥,另外补充一点尽管并不是所有的“选择困难症"都是“没想清楚症”,但“选择困难症"的确往往都是“没想清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