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来愈缺少仪式感的春节,如此乏味。
——题记
1.除夕的夜空,乡村,喧嚣而炫烂,虽然有一些短暂,城市,寂寥而单调,虽然更多一点“环保”。
似乎,现在的乡村和城市置换了夜空。
2.儿子说:“过了年,我十三岁半,不是十四。”
当在意年龄的时候,你就长大了。
3.今年过年,儿子没有刻意准备新鞋,新衣服,新袜子。去年,新鞋,新衣服,新袜子,年三十的晚上还要我一一摆在床头。
当不再刻意追求仪式的的时候,也许是长大的开始?
4.爹和二大爷骑自行车去西石汶理发,一是便宜,一个头5元,过年涨钱7元,镇上理发店平时15元,过年,20元,更主要是剃头、刮脸现在的理发店的理发师做不了或者是不屑于做?
现在的90后不给70岁的老人理发,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
5.拜年谈的最多的是拆迁和土地的失去。失去单位的工人是下岗职工,失去土地的农民是什么?一年600斤玉米和600斤麦子的包产,按照市价换算成钱,一年1200元左右。一个月100元,两个老人一个月的生活费。
上了年纪的农民,只能选择活着。
6.拜年路上,儿子说:“爸爸,不跟着你们拜年,我还真不知道,我们村有这么些大街小巷呢。”
乡情就藏在这一条条狭窄巷弄里。
7.楼房,120平的,汽车,10万以上的,三十左右的男青年,村里待娶男青年一抓一大把,待嫁三十左右的女青年一个也没有。
怎么办?
8.拜年,小时候,我们挂着谁家的糖好吃,现在,孩子们挂着回家打游戏。
9.前几年,拜年的时候,人们还要褒贬一下年三十晚上的春晚,现在,几乎没人再提起。
不谈,也是一种评价。
10.看来看去,儿子还是喜欢看老版《天龙八部》。
“这个电视剧有故事,有人。”儿子说。
11.从电话拜年到短信拜年到微信拜年,到现在的不打扰。
不打扰,也是一种问候的方式。
12.过年的时候买公鸡,山上的公鸡18元一斤,家里的公鸡15元一斤,养殖场的公鸡10元一斤。
环境很重要,吃什么很重要。
13.宴席上,有的人,年轻时,把席口,嫌麻烦,等到坐正座,却又感叹岁月无情。
位置很重要,心态很重要。
14.我家年年请家堂,父亲的坚持,我家的传承。
15.越来越健谈的老年人,越来越沉默的年轻人。
16.开发,就是把人赶到一个个“笼子”里,把地一块块圈起来卖钱。
17.一大盆爹煮的下货,一瓮子娘蒸的馒头都正在消失。
爹娘越来越老,我们吃得越来越少。
18.孩子们和我们一起打牌,孩子吃贡,我们进贡。
牌场之中不讲“孝与爱”,规则之下不谈感情,这就是文明。
19.长辈们在一起打牌,争吵,嬉闹。
我看到了长辈们童年的模样。
20.“什么是麦苗?什么是韭菜?”现在城里的孩子不知道,农村的孩子也不知道了。
农村,麦苗几乎已经消失。韭菜,孩子们也只在超市、集市中见到。是福是祸?
21.团圆,在物质丰盈的现在,几乎成为一家人过春节的唯一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