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26个年头里,我已走过11年的同性恋历程,在“学霸”、“能手”等诸多光环下,其实我只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同性恋者,有着许多远超同龄人的压力。这些压力,其实都来自于我的特殊感情,让我不断希望有朝一日,用汗水去换回别人对于我身份的理解。但在这11年中,我也经历了两段感情,在伤痕之下,其实是我对一系列认同问题(自我认同、关系认同、人生认同、社会认同)的困惑,以及对同性感情的疑惑。
我不是感情的成功者,但是却也在不断反思,希望能把自己对于同性恋理解的想法写下来,为更多处于感情纠葛中和生活迷茫中的伙伴点一盏灯,也不断让自己活得更纯粹,更有光亮。
“人啊,认识你自己,”是刻在希腊阿波罗神殿上的一句名言。提出这个哲学命题的,就是古希腊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而且他也是一位同性恋者。现在一些同性恋伙伴,经常忙于认识别人,挖空心思寻找同性伴侣,而我却想说:认识别人,首先要认识自己。
同性感情,一只温柔的怪兽
记得在中学的时候,一个优秀的男同学不经意拉起我的手,让我第一次对同性产生了朦胧的感情——这是一种陌生、欣喜、疑虑又害怕的感受。其实,很多伙伴在中学时期,随着性成熟就已经对同性产生了感情。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无法区分友情和爱情。
“我对他的感情是友情还是爱情?”,“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会被发现么”等等,是许多人在发现自己的同性倾向后,第一时间涌现出来的问题。由于感情的特殊性,许多人都会把这些问题深藏在心中。
同性的感情,就像一只温柔的怪兽——短暂的慰藉和温存,始终掩饰不了自己对“性向差异”的恐惧和迷茫。长期来看,这种迷茫为“感情破裂”、“同妻”、“频繁更换伴侣”、“混乱关系”、“艾滋病”等诸多问题埋下隐患。多年后遭遇人生坎坷,或许我们更应反思,我是否真的认识我自己。没有搞懂自己,盲目在感情的海洋当中掌舵,是极具危险的事情。
比交友更重要的,是自我身份认同
许多同性情侣,走着走着就散了,除了新鲜感减弱等原因(后边文章再谈),其实还有一个深层原因,就是彼此对于自己身份的疑惑。许多同性感情走到尽头,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一方因为不堪压力去重归异性恋的世界。在身份转向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对同性恋的不理解。同性恋现象的小众,并不意味着不合理,因为存在即合理,问题是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会是我。如此一来,我们才能获得坚定的内心。
同性恋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先天说与后天说两在类。先天的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等,都对你的同性恋现象产生了影响,但这些往往很难查实。而后天的因素,则更为显见,比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等等。
多年以后,我反思自己的同性倾向来源,除了无发判断的遗传因素,后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父母关系中,母亲的过分关爱和父亲的“家长形象”,让我对父爱产生缺失,在后来的感情中,会去习惯性寻找依赖。第二,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对于早恋的把控,也使得我对男性好朋友的过分依赖,使得同性倾向得以发展。第三,性格上的内向,使得我减少了和异性交往的机会,更容易与同性产生交流。这些因素与我的童年生活相伴相随,烙印在我的内心之中。
大家也可以去分析下自己的身份来源,用事实告诉你自己,你并非怪物,并非一时兴起,并非无缘无故——一切果,皆有因。
你将去向何方,取决于你想去向何方
了解我是谁,是为了让自己的脚步更加坚定。有的伙伴可能会抱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于自己感情的阻碍,使得自己缺少追求幸福的动力,其实大可不必唉声叹气。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如果处处生活在别人的眼中,你终将活成别人的样子。
你的未来,首先是自己开心的生活。一生沉浸在痛苦之中,是可悲的事情。既然你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不如就去大胆地爱和表达。那些耻于表达,却乐于隐藏在人后来放纵自己的行为,其实是对未来的不安的短暂消解,终将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空虚与困惑。人人都有表达爱的权利,即便失败,仍然对得起自己的内心,而合理的表达方式也会让你和对方的关系更上一层楼。
同性恋个体的未来,其实是自我内心的回归和救赎,而非对于伴侣的过度依赖,或者对于社会周遭的要求和抱怨。你将去向何方,其实取决于你想去向何方。大部分同性恋者的未来方向,是拥有一段令人向往的爱情。而对于爱情信仰,首先要做的不是去描述和获取爱情,而是认知自我,如此一来才能够把自己的人生照亮,才会有光去照亮未来的伴侣。同性爱情的道路上,爱情的样子从不缺乏,缺乏的是你光亮耀眼的人生态度,去应对旅途中的黑暗和孤独。相信自己的性取向,接纳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时不去可以伤害自己和他人。我们的人生,依然充满希望。
(文章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