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产品,究竟是为谁设计?我们设计的是什么呢?经过这一阶段的分析论证之后,我们才能进入到具体的交互行为及用户体验的一些细节的设计。
这一环节也是UX设计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
为谁设计?
一、以用户为中心
首先我们要却敌不过一个概念,我们的互联网产品,是以用户为中心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盈利。到了互联网产品,很多公司会有一个愿景,比如说:阿里巴巴的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像这样的愿景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他说明了阿里巴巴这家公司是为生意人服务的,也就是说阿里巴巴所要服务的群体,是阿里巴巴上面的卖家。那么买家呢,仅仅是为了让卖家更好的做生意赚钱,买家仅仅是这样一个和卖家相对应的角色。阿里巴巴本身这个系统是服务于卖家的一个产品。
所以说,互联网产品,更多的是要强调他的真正用户是谁。
“以用户为中心”,是所有互联网产品所强调的一个核心点。UCD思想,即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二、你以为的是你以为的用户
对用户研究通常使用以下三种模型:实现模型、表现模型、心理模型。
实现模型
以电影放映机为例,电影放映机的实现模型,也就是它的实现原理。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仅仅是电影本身。
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我们其实是并不关注我们的电影播放机是怎么去工作的。
表现模型
表现模型主要是设计师所创造出来的模型。
在实际的过程中,实现模型与心理模型之间的差距,往往是很大的,设计师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表现模型,将实现模型与心理模型之间的差距,一点点的缩小,最终近乎达到心理模型的整体效果。
心理模型
心理模型是指人们遵循生活中某些习惯或经验,而建立的最有效的方法。心理模型经常是根据零碎的事实构建而成的,对事实的来龙去脉只有一种肤浅的理解,并依据心理学,形成对事物的起因、机制和相互关系等角度的看法。
表现模型如果越接近于用户的心理模型,用户就会感觉到产品越容易使用和理解。
表现模型如果越接近于实现模型,就会严重影响用户学习使用产品的能力。
三、用户和用户不一样
一款产品,一般是按照:新手、专家、中间用户去划分。
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同样是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有着不同的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用户城正态分布曲线。一般新手和专家用户只是少数,中间用户才是占比最大的。因此呢,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呢,应该更多的去关注中间用户。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对应的设计场景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兼顾到这三个不同的角色呢?我们应该怎样为不同的体验水平去设计呢?
比如说新手用户,我们的目标是能够让新手快速地成为中间用户。在app的设计中,我们设计一些“新手帮助”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快速的让新手成为中间用户。当新手成为中间用户以后,需要通过一些高级的定制功能让中间用户成为专家用户的这样一种可能,如在产品的迭代更新过程中,我们会做一些新功能提示。对于专家用户来说,他需要持续不断地了解一些产品的特殊功能和特殊技能,以便让他能永远的做一个专家。
让新手快速无痛苦的成为中间用户;
不要为想成为专家的中间用户设置障碍;
尽可能的让中间用户感到愉悦;
事实上,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很多产品经理会说:我一直在使用这款产品,我就是这款产品的用户。其实呢,我们作为产品的设计者,我们是这款产品的专家用户,我们只代表了这款产品的少数人,不能去代表更多中间用户的利益。所以说,用户研究很有必要。
因此,我们应该走到用户中间,去了解大部分的用户是怎么去使用产品的。而不能按照自己作为一个专家的想法,去指导这款产品的使用。
四、描述用户的方法:用户角色模型方法
设计要基于用户的心理模型。
如何去设计用户角色模型?
1.发现确定行为变量;
我们通过大量的用户研究、用户调研,能够发现用户普遍具有的一些行为特征;比如说用户在使用搜索产品的时候,他喜欢做什么,他喜欢去输入一些关键词,那他输入关键词的频率有多少,以及他做这个事情,搜索这件事请需要耗费多少时间。我们将这些行为数据、时间变量收集过来。
2. 对应群体和行为的对应;
当我们收集到相应的行为数据和时间变量后,我们将这些对应群体和行为进行一一对应。比如说我们发现,25岁的人更喜欢使用搜索,30岁的人更喜欢去浏览信息而不是搜索信息。我们把人的属性与他的行为产生了相应的对应。
3.确定群体的目标;
接下来,确定群体的目标。比如说用户进行搜索,其搜索的目的是想找到这些信息,或者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说我们在使用知乎的时候,有的人喜欢去浏览一些信息,有的人喜欢去主动搜索一些问题的答案。
4.虚构细节;
这样一个图景,就是一个角色模型。以Alex为例,这些用户大概25岁左右,他们都喜欢在网上以搜索的形式,寻找一些问题的答案,他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目标,都是通过搜索,去找到一个可信赖的答案。一个用户角色模型,能够很好的辅助我们去描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