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三、令憶念義(分三科) 天一、徵
【云何名為令憶念義?】
這是第三科,分三科,第一科「徵」。
怎麼叫做「令憶念義」。這個「法」是能詮顯的文句,「義」是所詮顯的道理。
天二、釋(分二科) 地一、於所聞受
【謂若有餘,於先所聞所受正義,有所忘失;為作憶念宣說開示,令新令顯。】
「謂若有餘,於先所聞所受正義,有所忘失」,他忘掉了。這個文還是記住了,但是文裏面的「義」不知道了,不知道怎麼解釋。「為作憶念」,那麼這位善知識也幫助他憶念。「宣說開示,令新令顯」,那就把那段文的意思宣說出來開示你。「令新令顯」,這「宣說開示」前面講過幾遍了。「令新令顯」,令那一段的文義更為明淨;我以前我學習的時候,「諸法無我」是這樣解釋,等再聽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還是那句話,還是那個義,但是在心裏面所領解的,和以前不同,就是更深刻了,那叫做「新」。其實是以前學習過的,所以我們本身……,我感覺有些人常有這種情形,「哦!我學過了」,那個意思就是你再不要同我講這個了,我學過了。其實這個就是心粗了,其實這個所學的雖然都是那樣的文句,那樣的義理,但若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惟,那可是領解就不同,領解就是不一樣的,所以「令新」。「令顯」就是更分明的顯示出來,就是善知識對他有這樣的幫助。
地二、於所作說
【又若有善能引義利,能引梵行,久時所作久時所說,彼若忘失亦令憶念。】
這第二科「於所作說」。
「又若有善」,又這位,他這位弟子以前曾經或者修止觀,或者是修什麼法門,那裏面有一種「善」,「能引義利」,在此後的歲月裏面能夠進一步的得到功德,譬如說你以前曾經做這功德但是現在已經忘掉了,但是以後假設把這個法門再修學的話就有成就,就是這個意思,「又若有善能引義利」。「能引梵行」,能引這個八正道,戒定慧更殊勝的境界,有這種功德。「久時所作久時所說,彼若忘失」,但是過去很久的時候所作的事情,過去很久了,也曾經說過的、也演說過的,「彼若忘失」,「彼」現在忘掉了,「亦令憶念」,這位善知識知道這件事,令他憶念,他現在能夠再重新的學習,再重新的去修行,就有成就了。
天三、結
【如是名為善作憶念。】
申三、善能教授(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善能教授?】
這是第三段「善能教授」,第一科「徵」,第二科解釋。
怎麼叫做「善能教授」呢?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標
【謂於遠離寂靜瑜伽作意止觀,時時隨順教授而轉,時時宣說與彼相應無倒言論。】
「謂於遠離寂靜」,這個「遠離」,遠離這些塵勞的事情你心裏面就寂靜,這個是什麼呢?就是「瑜伽作意止觀」,「瑜伽」其實就是禪,這個在禪定裏面作意止、作意觀,你發動你的內心去修止觀去,這個止觀有「遠離」、「寂靜」的作用;這「遠離」、「寂靜」是讚歎這個「瑜伽作意止觀」。
「時時隨順教授而轉」,你這個好朋友,時時地「隨順教授」,隨順佛所開示的,也隨順你本身的程度來教授你,這樣子相續,這個「轉」也是生起的意思,來發動你學習「遠離寂靜瑜伽作意止觀」。「時時」的「宣說與彼相應無倒」的「言論」,時時宣說與彼止觀「相應」,沒有錯誤的言論。這是標。
下面就列出來。
戌二、列
【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持言論,聖慧言論,解脫言論,解脫智見言論,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損減言論,無雜言論,隨順緣性緣起言論。】
這是列出來。「所謂能趣心離障蓋」,這個這個「障蓋」,我們修行沒成功的人,心就在「障」裏邊在「蓋」裏邊活動,在這些煩惱障、業障、報障,在這裏邊,這個心被這個障所困擾,在這個貪欲、瞋恚,這五蓋裏面活動。這位菩薩若教導你的時候,「能趣」這個「趣」就是向前進,能使令你向前進,向前進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的心能離開「障」能離開「蓋」,能從這個「障蓋」裏面解脫出來就是進步了。
這是「甚可愛樂」的「尸羅言論,等持言論,聖慧言論」,這是什麼言論呢?就是戒律、怎麼樣能夠持戒清淨,「尸羅言論」。「等持言論」就是修禪定的言論。「聖慧言論」就是解脫,得解脫的聖慧。要有尸羅和定,而後由聖慧得解釋,就是苦集滅道四諦的智慧言論,這樣子就是戒定慧的言論。「解脫言論」,因為修學這個戒定慧而後能得解脫,解脫了這愛煩惱,解脫了見煩惱的這個言論。「解脫智見言論」,智見言論,解脫了煩惱以後,你知道你得解脫了,就「解脫智見言論」。這就是五分法身。
「少欲言論」,還有「喜足」的「言論」,這也是「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的言論。「永斷」的「言論」,和「離欲」的「言論」,和「寂滅」的「言論」,「損減」的「言論」,「無雜」的「言論」,「隨順緣性緣起」的「言論」。這都是「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的言論,這是列出來。
酉三、結
如是名為善能教授。
《披尋記》八六頁:
《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者:此中略說三種言教:一、聖正言教,二、厭離言教,三、令心離蓋趣愛言教。謂尸羅言論,乃至解脫智見言論,是即聖正言教;謂於是中宣說諸聖成就,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知見故。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是即厭離言教;謂於是中宣說少欲喜足故。永斷言論,乃至隨順緣性緣起言論,是即令心離蓋趣愛言教。當知此教復有三門:一者、一切煩惱蓋離蓋趣愛言教,即此所說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依為證得斷離滅界而宣說故。二者,五蓋離蓋趣愛言教,是即損減言論,無雜言論。三者、無明蓋離蓋趣愛言教,是即隨順緣性緣起言論。如是諸義,依攝事分釋應知。(陵本八十九卷四頁)》
「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者,此中略說三種言教」,這裏列出這麼多的言論現在加以分類,分類就分成三種。第一個是「聖正言教」,第二種是「厭離」的「言教」,第三種是「令心離蓋趣愛言教」,就是分這麼三種。「謂尸羅言論,乃至解脫智見言論」,這五種言論「是即聖正言教」,這是屬於「聖正言教」。怎麼叫做「聖正言教」呢?「謂於是中宣說諸聖成就,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知見故」,這個聖人,聖者他就是學習這樣的言論,修學這樣的戒定慧而後得聖道的,這叫做「聖正言論」。「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是即厭離言教」,少欲知足就使令心裏厭離,厭離的意思,你若是受著就不能少欲知足了。「謂於是中宣說少欲喜足故」,所以是「厭離言論」。
「永斷言論,乃至隨順緣性緣起的言論,是即令心離蓋趣愛言教」,這個「離蓋趣愛」;這個「離蓋」、「離趣愛」,這個「離蓋」就是五種蓋,這個離字貫下來,「離趣愛」也就是這些一切的煩惱,這個言論,這樣的言教。「當知此教復有三門」,是三部分。
「一者,一切煩惱蓋離蓋趣愛言教」這是一種,「即此所說」的「永斷」的「言論」、「離欲」的「言論」。「永斷的言論」,我們前面學過那個三三昧,三三昧上說,如果你只是修無常觀、你修苦觀、修不淨觀,你沒有修無我觀,你還是不得清淨的,你還是不得清淨;你修無相觀、修空觀,修無相觀、你若沒修無我觀,你還是不得清淨,那就是不能永斷一切煩惱。所以這個地方,這個「永斷言論」,實在是修四念處,主要是修無我觀的意思,才能夠永斷一切煩惱,這樣的言論。「即此所說永斷言論」、「離欲」的「言論」,這個「離欲」、或者是修不淨觀是離欲的言論,「寂滅」的「言論」,寂滅的言論也還就是四念處,四念處能寂滅一切煩惱。「依為證得斷離滅界而宣說故」,這些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依證得斷離滅界」,這個「斷」就是斷除去貪瞋痴的煩惱,那麼這就是斷除去貪瞋痴煩惱遠離三惡道的因緣了,這是「斷」。這個「離」就是你能進一步不受一切法,就能夠解脫了人天的生死的因緣。「滅界」呢,這兩件事圓滿了的時候就得阿羅漢道了,就是得了涅槃了。「而宣說故」,這樣說這個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就是這樣意思。
「二者,五蓋離蓋趣愛言教,是即損減言論」,這是「損減言論」,是「無雜言論」,就是這樣。「三者,無明蓋離蓋趣愛言教,是即隨順緣性緣起言論」,你通達十二緣起的話,你就是有這樣的意思了,有這樣的作用了。
「如是諸義,依〈攝事分〉釋應知」,在(陵本八十九卷四頁)那裏有解釋。
(201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