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读过的书也不少,但是真正记住的却很少。原因很简单,我读过了,但仅仅是读过而已。
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带有一种想法,就是知道自己三分钟热度,时间又不充裕,一旦时间长了(比如超过两周)还没有把一本书读完,就很可能会读不下去了。所以为了有始有终,读的时候会很匆忙。这样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瞟了这些文字,却不清楚这本书具体想要说什么。或者知道这本书大概想说什么,却记不清有哪些重要的点。或者知道这些点,但合上书后,又忘记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半是因为我们仅仅阅读了文字,而没有思考文字背后隐藏的思想,就更别谈应用到生活中了。
比如我之前看了一本改善情绪方面的书,书中描述了很多人类的情绪(主要是一些负性情绪),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这些的情绪对生活的影响,面对这些情绪我们的惯性处理方式,以及正确应对的方式。
读完第一遍,关上书,再过几天我竟然不太记得请书里面那些重要观点。再去读第二遍,这一次放慢速度,不再抱着想快点读完一本书的心态,而是单纯的去享受文字,享受阅读的过程,才发现原来书中描述的那么多场景是我在真实生活中经历过的。不是作为读者的我自动代入进去,而是生活中真正体验过的种种,心里的感受,以及脑子里真正出现过的思维。这些都在我第一遍阅读中被忽略了。了解了这些现象,再细读作者对问题的分析以及应对方法的解释,有一点不懂的地方,就再倒回来反复阅读,结合自身的例子反复琢磨。这样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我的阅读速度,却加强了对书中观点的理解。
真正有效的阅读离不开思考。如果只是为了完成读一本书的目标,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焦躁心理,迫使自己尽快完成阅读。越是急迫,越是不想停下来,而思考往往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停下来回想一下前面所读的内容,作者讲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这些都需要静下心来,仔细阅读之后,仔细琢磨。也正是这样的思考过程,帮助我们不断加深记忆,加深理解,而不至于在合上书本后迅速遗忘。书籍可以给出答案,思考帮助我们理解,应用帮助我们真正习得。但是不经过阅读+思考的过程,何谈应用,何以习得?
急躁、匆忙是大多数现代人的通病。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总是有做不完的事,好像很忙碌,很少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却又想努力,于是就希望在非常有限的私人时间里去完成更多的目标,比如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书。好像相同的时间单位里如果完成更多的阅读就获得了更大的价值,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忙碌不等于高效,量也不等于质。迅速阅读又迅速遗忘,终究只是浪费时间。
思维就像肌肉一样需要锻炼,长期频繁的锻炼,就会越来越强壮,反之萎缩流失。时常要求自己去思考,也许刚开始会觉得很不舒服很烦躁什么也想不清楚,会不自觉的想放弃。然而就像肌肉一样,不断地训练,慢慢发生质的改变,而质的变化,也让我们具备了完成更复杂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漫长而向上的过程。
把思考当成一次投资,这样是不是更容易在每次阅读时慢下来,好好和作者一起进行一次思维的奇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