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情况,本来没那么喜欢的东西,打折的时候没抢到就很难过,其实你是被商家套路住了!!!
今天的分享内容就是教你辨清商家的套路!同时也教你如何套路他人。
人是不理性的
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我的老本行,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是理性的。简单来说,就是人会通过思考,做出理性的决策,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一百多年间,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都基于“理性人”的基础之上。
然而这时候,无数剁手未成的小伙伴们要抗议了。“我们打开钱包。哦不,现在我们的支付已经变成了输入一串密码或者是按下指纹的那一瞬间,我们哪里还存在什么理性呢?”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给了我们一个令大家都宽慰也沮丧的答案,人是不理性的(也正因为这个理论的提出,他被视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
既然人是不理性的,那人到底有哪些不理性的行为呢?
01 结果偏见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就会立刻认为他过去所有的行为都是那么地有道理,可成功者自认为的那个经验,也很有可能是他没有获得更大成功的绊脚石。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结果偏见呢?
首先、在归纳法之后,加上演绎法。
从结果中推倒出原因的过程叫做归纳法,但得到原因后,一定要再推演一下,看这个原因能不能真的推出正确的结果。比如很多人说,谷歌的成功是因为招了最优秀的人,在你接受这个原因之前,试着推推看,在谷歌刚创立、并不被看好的时候,真的会有那么多优秀的员工加盟谷歌吗?
其次、用3个问题来武装自己:
这个结果,真的有一个人为可控的原因存在吗?
这个分享的人,真的知道那个人为可控的原因是什么吗?
他引以为豪的,会不会恰恰是这个宝玉上的瑕疵呢?
02 适应性偏见
适应性偏见,就是人们对好的、坏的环境,最终都能适应的强大的行为心理。
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后就会习惯。好东西久了,也会习惯,坏东西久了,也会习愠。正如西汉的刘向所说: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听上去很高大上啊,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以为常'。
一个心法、三个方法
一个心法:打破别人和自己的适应
三个方法:
1、延长幸福感。拿到年终奖之后,不要选择一次性把购物车里的东西都而是一件一件的买,买完一买了,件,充分享受,直到适应之后,冉买第二件,这样会更有幸福感的。
2、意外幸福感。年底要给员工发红包,如果把红包直接加到工资里面,员工会因为已经有每月都发工资的“适应性",而对红包一点感觉都没有。所以,更好的做法应该是,拿一个真正的红包送过去,并说上一些祝福和肯定的话语,这样员工的感知会更大。
3、对比幸福感。比如360安全软件,一开机,你的开机速度打败了全国92%的电脑。自豪啊。腾讯的会员等级制度、勋章制度,是为了让更忠诚的用户,产生对比的幸福感。这种因为对比而产生的幸福感,动态波动,永远不会被“适应"。
如何运用呢?
1、通过阶段性给予的方式,延长客户的幸福感;
2、不断提供变化的刺激,给客户意外的幸福感;
3、善用相互比较,让用户获得对比带来的幸福感。
听完这一期,也许你终于为“喜新厌旧”找到理论依据了。
03 鸡蛋理论
鸡蛋理论,是源于消费者的一种行为特征:我们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为什么会这样?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认为,我们对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仅给事物本身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自己对这一事物的评价,付出的劳动越多,产生的依恋越深。
这种现象,同样也出现在宜家的身上。人们热衷于购买宜家的半成品家具,回家自己组装。鸡蛋理论,也被很多人称为:宜家效应。
运用:两个方法
第一、让用户有参与感。
小米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让早期用户参与它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的功能和体验设计,获得一批忠实的种子用户,成为扩散的起占
另一个案例是苹果的iPad。苹果公司提供一项免费的服务:激光刻。消费者可以自己构思和创作一段文字,苹果公司快速进行激光镌刻后发货,增加消费者的参与感。
第二、让用户付出劳动。
浙江有一个烘焙零售业的民企老板,开了几百家连锁店。他的门店里面,有着一张巨大的操作台,一排椅子。
这个老板说,顾客可在这里动手,自己制作蛋糕,然后再花钱,买走自己做的作品。据说这项D|Y业务的毛利颇高,比门店卖成品蛋糕更高
其实,如果你没有操作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蛋糕里放一卷奶油,让他们可以自己在蛋糕上,写上“生日快乐”,四个字。
如何运用呢?
鸡蛋理论,或者宜家效应,是指人们的一种行为特征,对投入越多的劳动或者情感的物品,就越容易高估它的价值。
运用这套理论的最简单方法,就是:
第一、让用户参与感,投票,选择,搭配啊等等。
第二、让用户付出劳动,留30%的工作给用户自己做,这个商品就能在他心中镀上光环。
04 概率偏见
事实上,我们的直觉和客观概率常常是不相符的。行为经济学家把人类自以为的概率,称之为:心理概率。心理概率,和客观概率的不吻合,就叫做概率偏见。
归纳:三个原因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这种偏见主要来自于三个原因:
第一、代表性偏差。很拗口的名字,其实就是说:以偏概全。比如,你发现几个好朋友都是双鱼座的,就会觉得,我和双鱼座比较合得来。这也许无伤大雅,但也是以偏概全。你在赌场连贏三把,见得今天运气真好,如果你因此坚持玩下去,代表性偏差就会请真实的概率,狠狠教训你一顿。
第二、可得性偏差。也是很拗口的名子。我把它称之为:
眼见为实。比如,如果飞机失事,必然会引起关注,这时,你多半会觉得飞机很危险。但事实上,论每公里死亡率,坐飞机比坐汽车安全22倍。
第三、沉锚效应。还是很拗口。我叫匕:先入为主。也就是说,第一印象,会导致你对一些人的喜好的判断,对一些事的好坏的判断,脱离现实,甚至不可撼动。比如,你第一个男友是渣男,你就会觉'曰:男人没一个是好东西。
小结:如何做出更正确的商业决策?
1、学好数学,尤其是概率与统计。
对有办法验证客观概率的,求助数学,不要依靠主观判断。
2、对没有办法验证客观概率的,也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直觉。问问专业顾问,或者身边更多朋友的建议,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对冲你的先入为主。
05 凡勃伦效应
一百多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提出炫耀性消费:消费者购买某些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种现象被称为:凡勃伦效应。
如何有效提高市场份额?
第一,贵不是目的,能炫耀才是。贵,但不能炫耀,是不会有人买的。所以,贵的东西,必须能做到让外人一看,就知道这东西贵。比如、LV的包,Burberry的围巾,有了这些经典的标志,别人才知道我买了大牌。
第二,穷人也有“炫耀需求”,这种需求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装。装,是一种刚需,一种就算没有钱,也要展示自己优越感的强烈需求。比如,年底朋友圈很多人晒书单,但是,中国42%的成年人,年其实都看不完一本书。你要怎么办?千万记住:帮助他装,不要揭穿。
第三,如果你是医生,你甚至还可以用这种'不买最好,只买最贵"的“凡勃伦效应”治病。曾有研究者对12名帕金森症患者进行实验,一针1500美元的药",比一针100美元的“便宜药",改善情况要高9%一10%。但其实,这两种药都是生理盐水,都是安慰剂。人们喜欢“贵”的心理,居然能帮助治病。
凡勃伦效应的本质
什么是凡勃伦效应?这是一种因为“炫耀性消费"心理导致的,东西越贵,越好卖的现象。
运用凡勃伦效应时要注意,贵不是目的,能让消费者恰到好处地炫耀,不露声色地装,是核心。你做到了这一点,商品就能越贵,越有人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