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絮当年,娴花映水初惊艳; 清心何处,山月当空雪照明。
刘禹锡在《乌衣巷》里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秦淮河畔,斜阳照耀着碧波的湖水,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昔日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而今,漫步在朱雀桥边,唯见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日月乃百代之过客,流年亦为旅人。不禁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无论曾经是多大的显赫家族,也无论曾经有着怎样的繁荣昌盛,终经不住时间的流逝,经不住时代的变迁,最终也不能在岁月里停驻。
乌衣巷里已再不姓王,再不姓谢了。魏晋风雅之风已然在历史的洪流中渐渐远去,多少文人雅士为之向往。广绣翩翩,绿衫罗裙,多少才情美丽的女子,多少望门闺秀,已随浩淼的历史消失在岁月的烟云中。
然而在那个最鼎盛的东晋时代,在那些显赫名门的望族中,有一名女子,有潇洒傲骨之风,文采不亚于男子,她便是谢道韫,魏晋时期最具才华的女子。
谢道韫出身于江南大家族谢家,父亲谢奕与桓温是布衣朋友,情谊深厚,官拜安西将军。叔父谢安在“淝水之战”中,以八万胜百万,战胜了前秦军,功名盛极一时,官居宰相。
而能与谢家比肩的是另一大家族王家,两家当时为江南地位最高的两大家族,享尽荣华,风光无限。有“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
叔父谢安以清淡知名,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律。闲暇之余喜欢与小辈们围坐一起漫谈,一日下雪,谢安指着洋洋洒洒的雪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叔父谢安高兴得笑了起来,高度的赞扬了谢道韫,从此对这个小侄女也更加的关爱。
而谢道韫也因为这个著名的典故,很小时便在京城出了名。东汉蔡文姬,能辨琴。东晋谢道韫,能咏吟。
女人的雍容典雅,高贵大方来自于环境的熏陶。谢道韫的隐士风采,高雅气质源于她所在的名门望族,源于名流世家的沁润与沉淀。
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决定了她以后的人生走向,也包括她的婚姻。
谢安非常喜欢他这个侄女谢道韫,因此在谢道韫的婚事上,经过了严格的把关。
在那个讲究门户相当的年代,能与谢家联姻的大家族屈指可数,谢安首先想到的就是书圣王羲之家的几个儿子。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以五子王徽之、七子王献之最为出名。谢安最初看重的是王徽之,后听说此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不拘小节,因此放弃了徽之,而选择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也非魏晋时期的风流代表者。在自己的兄弟之中,也略显平庸。但他朴实本分,谢安很是看重。
王凝之,东晋赫赫有名的王羲之的儿子;谢道韫,号称“咏絮之才”的清雅才女。在旁人眼里,她俩的结合是多么的完美,多么的般配。
可是婚姻的幸福与否,还是要当事人自己才知道。号称“江左风流宰相”的谢安,也有看错人的时候,他原本以为侄女谢道韫嫁给王凝之后会过得很幸福,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侄女与侄女婿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啊!
谢道韫到王家后,特别轻视王凝之。婚后不久,回到谢家,心里很不高兴,面色晦暗。太傅谢安开导说:“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
谢道韫也很直接的告诉了叔父自己心中的想法:“一门叔父,则有阿大(谢尚,谢安从弟)、中郎(谢琚,谢安次兄);群从兄弟,则有封(谢韶)、胡(谢朗)、遏(谢玄)、末(谢渊)。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可见谢道韫心中是多么的不愉快。谢家世代书香,王家遍地才子,让自己怎么也没想到,王家竟然还有王凝之这样如此平庸之人。
谢道韫毕竟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走出来的女子,纵然是与自己齐眉举案的人并不是心中的良人;纵然是心中再伤感,再有遗憾,现实的生活还得继续。她深知,自己与王凝之的婚姻,并非她们两个人之间的事,而是关系到两大家族,这其中的利弊,自己自然是知晓的。
夫君王凝之深信五斗米道,终日踏星步斗。谢道韫并没有因为夫君的迂腐而离开,而于家庭不顾。她懂得,得失均在一念之间。
在王家,她克尽妇道,孝顺父母,关爱弟妹。温柔、善良、恭敬、勤俭、谦让,她样样做到,与夫家的关系处得非常好,凝之的家人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媳妇。
平日里,她相夫教子,尽心规劝,尽力督促夫君凝之。凝之也在她的规劝下,事业步步高升。由一个小吏做到了主管一郡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
谢道韫的才华更是得到其弟谢遏的推崇,而吴兴太守张玄,也经常称赞自己的妹妹,想让她与谢遏的姐姐并列。有个叫济尼的尼姑,与谢、张两家都有交往,别人问她们两人的优势时,她回答:“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中之秀。”
魏晋时期时局动荡,“玄学”蔚然成风。名士贵族们常喜欢齐聚一堂,一杯清酒,半盏清茶,便足以怡情阔谈。
有一日,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在厅堂上与客人“谈议”,一时词穷,辩不过对方,此时,恰巧经过的谢道韫听得一清二楚,很为献之着急,想帮他一下。
遂派遣婢女告诉王献之,愿助其一臂之力,帮他解围。献之立刻在门前挂上青布幔,谢道韫坐于帘后,然后就王献之刚才的议题与对方继续交锋,她引经据典,论辩有力,最终客人理屈词穷,进而甘拜下风。可见谢道韫的才华是多么的出众!
东晋隆安三年,卢循、孙恩发动叛乱,为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坚持不相信与自己同信五斗米道教的孙恩会造反,因守备不力,逃出城门口,被叛军抓住后杀害,连同自己的四个儿子也一同在这场叛乱中遇难。
谢道韫听闻后,悲痛欲绝,一时间失去了夫君和四个儿子,这是何等的悲哀。当叛军到来时,她手持利刃,毫不畏惧,带领家中女眷奋勇杀敌,全力抵抗叛军,英勇果敢。最后还是因寡不敌众,而被抓获。
孙恩一度要杀她的外孙孙涛,来威逼她,谢道韫誓死保护怀里的三岁外孙,厉声怒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
在面对生与死的紧要关头,她的坚强、勇敢打动了孙恩。孙恩不但没杀其外孙,还派人将她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便在会稽独居,终生未改嫁,清雅过完余生。
这样一个奇女子,在面对人生变故,面对生活的大起大落时,依然能够哀而不伤,依然能够保持风骨志气,实属不易。
她如那洁白的珍珠,在几经磨练中变得愈加的圆润与亮泽;又如那璀璨的宝石,无论怎样的蒙尘,都掩盖不住她自身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