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积极有效教学策略,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它以人为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对学生的人格成长特别有帮助。
但随着深入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有些班级的小组合作,经常停留在比较浅层次的合作上,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结合我的语文课堂,浅谈一下,如何让浅层小组合作走向深度。
要让浅层小组合作走向深度,首先将目标泛化变为具体有效化。有效开展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建立在有效的教学目标基础之上。在教学设计阶段,我有意识地关注语境体验和语言实践,落实听、说、读、写能力的目标和指导;注重思维培养和个性发展。不同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希望自己达到和实际能够实现的目标各有不同,所以教学设计时,为合作小组成员制定成长目标和计划。
要让浅层小组合作走向深度,其次将内容随意变为合理有效化。
有些问题如果缺乏思维容量,或过多过滥,或缺乏梯度,或操之过急,或脱离语文的特性,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课堂,这都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因此,设计问题时,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能力,保证内容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比如,设计一些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或是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或是方法不确定、答案不惟一的开放性内容;或是大部分都有意见要发表的内容;或者是课内向课外适当扩展和延伸的内容。
又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设计“全文一共几次写到了‘我’流泪?根据上下文揣摩‘我’每次流泪时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小组内讲述父母、恩师、同学、甚至陌生人让你最感动的事作为拓展话题,使学习内容从课本拓展到社会,让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要让浅层小组合作走向深度,然后将学生参与度不匀变为有效参与。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相互尊重、差异互补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的关键,“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首先我按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把四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充分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鼓励不爱讲话的同学先说、多说,教会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避免优生“唱戏”,差生“观戏”的局面出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性,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使全体都得到了锻炼。
要让浅层小组合作走向深度,还要将教师调控不力变为深度调控。教师进行小组合作时,要经常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以生为本?是不是匆忙开场,草率收场,一口气抛给学生几个问题,十分八分钟后以“时间到了”为理由,终止了学生的的热情讨论。我是不是更多的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任务,而对于各小组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关心不够?我是否自己置身于合作之外,讨论变成了“放羊”,教师变成了看客?我有没有很好地掌握了点拨的时机……一系列的问题,我是不是都关注到了。
要让浅层小组合作走向深度,最后将评价机制模糊化变为规范机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很有意义的评价建议:“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法,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我的语文课堂,我以“优、良、中”三个档次来衡量。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客观评价,尤其注意评价的技巧,让学生在别人的评价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利下一次的合作交流。
我想,只要大家教学中,能多思考、多研究,浅层小组合作一定会走向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