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朱光潜《谈美》
01
这个清晨,微凉。
晨光熹微,轻轻地泛在江面上。水波拂涌,微漾岸柳,颇有几分清奇。远山,雾气冉冉,缥缈绝美。禁不住地,停了车,往口袋里摸手机,我喜好收藏这些画面。
口袋是空的,手机可能落在了卫生间的架子上,或者沙发边角。
我在桥中央站了一会儿,看江上风景。阔开的水面,矗立的楼房,长长的绿道,掩映的树草,垂钓的渔人。这是一个内心微笑的时刻,有一种无人分享的浅乐。也许,只有骑着电瓶车去上下班,才有闲心,停一会儿,注目,远眺,遇见晨间或黄昏的美好。
上车,往既定的方向。没有手机的一天,是否是困顿的一天呢?已经习惯了手机的日常,被控的生活,又如何唤醒和反抗!
02
校园的清晨,格外的安静。看手表,尚早,就泡了杯绿茶,转身下楼。在这里,每天,用脚步丈量,用眼睛发现,用头脑思考,是延长生命的最佳方式。
在这里,最荣耀的是那些大树,长在人诗意栖居的地方。而秋天的记忆,就落在这些大树上,附在每一个叶片里,停留在某个孤寂的角落。暖黄此刻占据树梢,一任风归去。你可以清晰地抚摸,它们舒展着岁月的轮廓,在斑驳中唏嘘苍老。
梧桐,水杉,银杏,还有那些不多见的松树,一棵,两棵;一排,几十棵,在宿舍楼后,操场边,食堂拐角,小径深处,无论怎么看,都有一番境界。
走着走着,就觉得,树活得比人悠闲啊,不担心牵绊与逃遁,生计与死活,整个在风里雨里溜达,调情撒欢。俗世里,它们肆意快活,静谧而生,自有风骨。
自然的真朴惬意,如果带有手机,我或可俯身,仰拍那苍劲的枝干,直入天空的姿势。
03
中饭后,照例是奔五先生的午休时间。往早了说,拿本书,或者报纸,看一会儿,眼自然眯起来,就躺了。“书叉脸困觉猪”的名号,也是因此而起的。
之前多日,总摘下眼镜,把手机往近了看。微信,朋友圈,各种群,喜欢的公众号,真如批阅奏折一般。眼累,时间也晃得快了去。
今日,翻翻《小窗幽记》,挺好。“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饭,但觉一尘不淡。忧患缠身,繁忧奔忙,虽锦衣厚味,只觉万状苦愁。”好似在人群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从生活中得到适意,心底明净,往往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最喜欢281页那一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沉浸在书中,我们便能使感官和意识不再与外界勾连,心灵便能产生一种宁静的喜悦,面对世间的繁华和世俗的喧嚣,能够心如止水,从而达到一种清明的状态。当这种境界稳固之后,我们面对任何事物,都能以一种清净无染的思维去处理,不会受任何外在的干扰,而始终保持着心中一片明澈的净土。
把这一句,用白字,刻在八个青砖圆拱第一个门顶上,一抬头,读之,悟之,如何?
04
下午第三节,是九年级的语文课。第一次,领着同学们去阅览室。如果说,七年级,是“改变,从阅读开始”。那么,九年级,就是对“语,吾之言也;文,言之美也”的最好诠释与回归。
这种自由与丰富,几乎是一种呼唤,是值得尊重的。无关乎应试与分数,只愿意,有那么一小个时空,可以自由安顿。
“挑喜欢的杂志,捡感兴趣的内容看,注意语言与素材的积累。”我简单地提示了一下,“《国家地理》,《新体育》,《三联生活周刊》,只要喜欢,都行。”同学们很快找了位置坐下来,他们早有自己的喜好。而且,我自己也逮了机会,可以在这个时间里,真正地和同学们一起安静地阅读,心无旁骛地。
三楼窗外,烟雨,诗意;世事,烟火,此刻,都与我们无关。
05
求真大道,灯柱白透,亮堂着唐宋诗词;楼前楼后,树影婆娑,疏落着清风枝叶。几声鸟鸣穿透了夜的寂静,学子们则一如既往静坐学思。
这一天,也许朋友圈正在刷屏——运动会上的矫健身姿,优质课上的精彩互动,研训所思所感,人才英语秀比赛,美丽庭院投票……都赢得了生活的敬意与褒奖,心中为他们点赞,都各自乐去吧。
而我在这里,没有手机的一天,举重若轻,如一餐一饭的简单与满足。积极,向上,感受着一天的美好时光,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