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po主作为一个男人,非常好意思说,《一步之遥》把我看哭了。
这篇影评,仅代表我个人的观影感受和想象,是我个人体会到的魅力。但是,希望对想要看懂的人能够有所启发。
看了十几篇《一步之遥》的影评,有打高分的剖析也有打低分的吐槽。其中大多数的高分评价都是对影片中的政治隐喻,剧情结构,隐含剧情,影视理论甚至姜文的情怀做了深入的探究和剖析,说自己看懂了的人不乏少数。很多高深的影评将影片解构的层层入理,分析到了历史层面、政治层面甚至哲学层面,虽然都很在理,但还是有很多包含有影评作者故作高深的成分在其中,这也导致很多想要探究真相的人由 “完全看不懂 ”转变为“ 更加一头雾水” 再转变为 “觉得说自己看懂了的人都是在装逼”。
因此,我并不认同这样的影评,因为无疑这些影评更加加深了影迷当中的两极分化,也更加加深了影迷对姜文和《一步之遥》的误解。
所以在此,我想写一个相对平白的解析。我不敢说我完全看懂了姜文的原意,因为姜文总说,他喜欢的的作品是能够提供给人想象空间的,甚至还希望观众的想象能够比剧本中的构思还要丰富(这大概就是他的作品总是被各种剖析的原因,因为每个体会到个中魅力的人,心中的想象都不尽相同,这就是莎翁的那句:“一千个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姜文最钟爱的《太阳照常升起》和这部《一步之遥》,都像是没讲全的故事,没讲明白的故事,因为没讲出来的部分,姜文把它留给了观众去想。这并不是说故事的完成度不好,反而是姜文费了很大力气刻意留出来的空白。
在解析之前,我们先留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是好的电影?
2. 姜文是不是在恃才傲物?
part1.基础
首先,要体会到我所理解的《一步之遥》的魅力,需要观影者在观影之前就累积一定量的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美的认识。
所以希望大家在理解这几点之后,我们再来聊片子:
1.电影作品的表达是极为不客观的。
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很个人的,电影的一部分也是艺术,所以电影作品的创作也是极度个人化,并且暗藏有作者意识形态的输出的(没错,就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那个意识形态)。因此,电影如同媒体报道一样,并不客观。
换言之,艺术和文学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他们表达出来的内容经常是作者引导人们感受到的,并且,人们并没有办法像作者一样切身理解他为什么要创作,因此,【艺术和文学作品表达出的内容和观点并不客观】。
在历史上,为了满足政治家的需求,艺术,电影和文学屡屡被政治干预,扮演操纵大众思想的角色。比如各种各样美化当权者的史书,比如法西斯拍出的宣传电影。
2.电影并不仅仅是剧情的堆砌,剧情只是一种表达手段。
刚刚说到在历史上,现在说当代。
相信每个人都看惯了好莱坞式的类型片。在“该让观众有某种感受时安排给观众感受”,比如爱情片导演会安排催泪,惊悚片导演会安排“故弄玄虚”,喜剧片导演会安排通篇笑点十足的段子,因为如何用剧情操纵观众的逻辑和情绪本身就是电影导演的必修课,也是好莱坞类型片的本质。因此,在看此类电影时,很多人能够猜出接下来的情节,还有人甚至刚看了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局,这都是类型片的常态,也是意识形态的种子。超级英雄的类型电影不就造就了这一代英雄主义的美国人吗?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认为电影本该如此,卖座的电影本来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影导演应该迎合观众的喜好,这也是电影娱乐性质的体现,因为大家普遍觉得,电影的剧情本来就是该被人看懂的嘛,剧情看不懂的电影怎么能叫电影呢?差评。
但是,你愿意总是被导演玩弄自己的情绪吗?
3.我爱“魔幻现实主义”,因为它太酷了。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超现实的荒诞和怪异。
这个流派中有一部十分出名的作品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虽然身边很多人没办法坚持看完这本书,因为它“既枯燥,又不现实”。但没有人敢否认《百年孤独》的美,因为这是世界公认的美,魔幻的美。但这种魔幻并不是童话中“从前有一个老巫婆”式的魔幻,而是现实中“俏姑娘雷梅苔丝被风吹上了天”式的魔幻。
魔幻现实主义是儿童的童话吗?不完全是,但他也不是故弄玄虚。他只是用夸张无比的行为方式反映出人们内心中对现实世界的强烈感受。他是成人的童话。
你有没有幻想过你拥有无数个女朋友(男朋友)有一天成为你生活中的常态,而且所有人都觉得很正常?
这回,这种荒诞真的成了电影情节中的常态,电影中没有角色觉得不正常。
对,荒诞突然变得在正常不过,这不酷吗?
part2.聊聊片子
三点说完了,现在我们来聊片子。
首先,再强调一遍,这只能代表我个人的观影感受。
《一步之遥》的编排与大家平日里习惯的电影叙事结构相差甚远。对于剪辑技巧和3d的尝试也并不是如大家所愿的【为剧情服务】和【为了显得更真实】。但这些大家不习惯的地方与大多数国内烂片走走过场对付观众的手法在本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1.出戏
姜文所理解的好的电影并不是如很多人理解的【被一个完整的剧情所感染】,而是作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艺术作品而存在,所谓的【脱离了低级趣味】则是,他不愿意简单的通过剧情玩弄观众的情绪和思维(见第一部分第二点),他把他想说的话说给你,至于你怎么想,他就不干预了。
而他对观众讲话的方法,是千方百计要观众【出戏】。因为要get到他要讲的话,只有跳出剧情,单单去关注荧幕上的角色正在说的台词或者正在变幻的光影才行。这一点也是姜文的电影中形式感愈发大于内容感的原因,也是众人大骂《一步》是烂片的所在之处。这是姜文在《一步之遥》中运用最多的实验,而在电影理论中,这叫做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见微博@波米-冬)。
但如何出戏呢?每当故事在发展过程中突然变得脱节,对白突然变的繁复冗长,剧情突然变得荒诞不堪,观众自然就出戏了。对啊,一个磨了4年的剑怎么会像那些真烂片快餐一样犯如此多的脱节,繁复,荒诞不堪的低级错误呢。
在我看来,爱恨《一步之遥》的其中一个分水岭正是出在出戏这里。出戏之后,由于违背了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习惯(剧情至上的好莱坞形式),很多观众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别处或者已经在心中暗骂剧情的脱节。但电影还在继续,每一个姜文精心设计的“出戏点”之中,都包含有他真心想要通过电影表达出来的东西。
举一个例子,观众会在武六和母亲齐老师冗长的讨论女人的对话中出戏。通篇的荒诞突然在这个对话中消失了,两人说出的话反而格外现实,逻辑缜密。这个对话就是姜文最直白的对观众的表达,如果你愿意,不妨把这一段单独命名为《一个母亲和女儿的争执》,因为在此时,我对剧情的期待已经完全变成了“武六会怎么反驳?”或者“齐老师会怎么反驳”? 。
影片中的多处向经典影片致敬的段落也多为人诟病,认为姜文“为了致敬而致敬”。姜文为何安排这些致敬,可能确实有生拉硬拽的成分。但在我看来,致敬本身也是姜文在提醒观众“记得剧情是个幻觉”的一部分。
姜文在《一步之遥》中用这种手段表达了太多东西。不要说这是我在为《一步之遥》的烂找的理由,敏感如我的人会随着电影语言的变化自然而然的出戏又入戏,我被姜文不断的从剧情中拉出,看他表达,再被他吸入剧情当中,关注剧情的发展,出戏的表达是在为入戏的剧情发展服务,这是完完全全自然的过程,毫不刻意,好生畅快。所以我说,这都是精心的设计。
不要时时刻刻对剧情保有期待,而是要时时刻刻期待姜文在用各个角色的嘴说着什么。
2.隐喻和讽刺
无数隐喻和讽刺在《一步之遥》中不断出现,也是为解析大神们津津乐道的一点。
在我看来,仅get到【姜文讽刺了电影和艺术本身】和【姜文讽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就够了。每一个观众都身处此中社会,所以姜文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对社会现象有所察觉。这两点讽刺正是电影中最明显的,也是用很多隐喻,贯穿了电影始终来实现的。
首先,这两点讽刺中所有隐喻的引出都是在出戏中完成的,因为这是姜文在让观众体会【这个情节或者对话不单单是剧情需要,这是我在打比方】。
说这部电影讽刺的正是电影本身,是因为电影有着【易被操纵】的性质(见第一部分第一点)。
有权的人和有钱的人通过操纵艺术创作来操纵人们的认知。王大王的舞台剧,武七的默片,武六的电影。一边讽刺着电影和艺术的局限性,一边讽刺着当代中国愤怒的民众和自私的精英阶层。
另外,马走日和项飞田作为两种极端性格的代表,不同的结局也是隐喻。浪漫主义和真性情的马走日之辈,注定会死在这个冰冷现实的世界。这就是《一步之遥》的伤感。
片中隐喻层出不穷,仅仅是【姜文讽刺了电影和艺术本身】和【姜文讽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这两条讽刺,其中的隐喻就贯穿了影片始终,不再赘述。
所以,《一步之遥》是在用隐喻戳G点,用隐喻将剧情和每一个观众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让你自己感受身处荧幕之前的冰冷。
3. 艺术的美
另外大家骂声最多的地方就是形式化过于浓重的舞蹈、戏剧和电影。
作为艺术家,姜文很希望将这些艺术形式融合在他的影片中。细数姜文过去的电影,每一部都含有很多舞蹈,戏剧或电影的成分在其中。
这些艺术表达本身是一种美,欣赏艺术本身的美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不关注美,只关注娱乐的观众,会讨厌这些地方。
4.荒诞的美
见以上第三点,【魔幻现实主义】。
5.《一步之遥》的美
综上所述,一步之遥是一个超现实又充满了现实性,浪漫又伤感的艺术作品。
姜文说,生活当中充满了【一厢情愿】,因为很难做到【你想要的我正好给你】。《一步之遥》当中,姜文想要给大家很多东西,但是他想给的,偏偏是大多数人不想要的。
至于我喜欢《一步之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感受到了,因为它很酷。
part3.结局
所以,刚刚留下的问题:
1:什么是好电影?
2:姜文是不是在恃才傲物?
马走日说:“我还是个孩子。”
疯妈说:“只能说你没看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在我看来,这两处完完全全是姜文说给观众听的——
“我拍的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