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是由两位日本人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所写的,这本书的很多话都让我觉得富有哲理,值得慢慢去品味。这本书告诉我们:接纳自我,被他人讨厌也就不再是我们的心结。书是以青年人和智者对话的形式展开(其实我觉得在称呼上已经有作者的偏向性),我将整本书的知识点整合后,分为“原因论与目的论”,“课题分离”和“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三个部分详细说明。
一、原因论与目的论
2019年暑假,我陷入了原生家庭的困境之中,看了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何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更让我相信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那么深刻和长久。但在翻开《被讨厌的勇气》后,我才知道这种原生家庭所带来的问题源自佛洛依德的原因论,而佛洛依德、荣格、阿德勒是心理学的三个流派(书上论述,尚未求证)。与佛洛依德的原因论非常不一样的是,阿德勒强调目的论,女孩不是因为得了“红脸病”所以才不能去见她心仪的男孩,而是“不想”去见她心仪的男孩才让自己得了“红脸病”。小时候父母虐待孩子,孩子长大后无法与父母和解。小时候父母虐待孩子造成了痛苦的回忆,孩子因为不想与父母和解,所以才会每次都回想小时候被虐待的时刻。虽然看起来好像因果倒置,让人困惑、无法理解,但是这给了我们一种暗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二、“课题分离”有多重要
“课题分离”实在太重要了,书中拿了生活中非常典型的例子,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唠絮。学习本来就是孩子的课题,这是为孩子以后要面临升学、就业、择偶等课题作准备,而父母的再三催促,反而变成了父母的课题。还有我们常说到的付出,父母那一辈的人会特别强调辛苦,然后作为子女的只要有一点做的不对,就开始破口大骂并指责“没良心”,作为子女,何能不羞愧?阿德勒告诉我们,付出本来就是一种爱,付出所得到的回报就是快乐,而不是利用这一次帮助他人而情感勒索他人。学会“课题分离”,课题分离就是让我们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不要过多干涉别人的课题,人际关系并不复杂。课题分离后,我们才能勇敢地承担自我的责任,面对自己的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不是要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三、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自己人生的主人公是“我”。这种认识并没有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君临于世界的中心。“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
纵向的关系变成横向的关系,纵向的关系是不平等不对等,而横向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孩子教育中的鼓励与惩罚,“你真棒!”等过大的鼓励性话语是阿德勒所部提倡的,他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地说“谢谢”,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同时,不管年龄如何,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权力去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我们也没必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人生的无奈而自卑自怜。存在就是价值。我以前不明白什么是无条件的爱,说好无条件的爱为何是如此辛苦?阿德勒给了我答案,无条件的爱是你存在对我便是最大的价值,没有为什么。工作让我们价值显性化。工作是你需要它,而不是它需要你。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工作就是你的价值的体现,别人是过来帮助你的。工作中他人给出的建议,一方面来说,是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另一方面来说是他人对你的帮助,帮助你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将自己变得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