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工作之余,有意识地读关于建筑设计的文字,遇到一本小而美的书,名唤《适合:一个建筑师的宣言》。作者罗伯特.格迪斯,建筑师、城市规划家,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
「每个人都是建筑师」
「人类尺度是建筑的基本尺度,是建筑比例和建筑节奏的来源」
「建筑是人的第三层皮肤」
「设计师就是让所有的东西相互适合」
文字干净漂亮,思路清晰缜密,令人着迷。
也让我这个日日与「建筑物」相伴,却极少真正端详、触摸、感知「建筑」的非专业普通人生发新鲜的视角和多元的思考。
联想起这段时日到过的城市。遇到的许多空间,或宽阔或局促,之所以散发不一样的气息,想必也全在乎其是否「适合」。与建筑目的相适合,与周遭环境相适合。
又想到学校建筑。因着教育属性,其建筑在「功能」与「表达」上应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而现在,除开相似的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还是总能看到许多被有意无意忽略的细节,如,教室窗户叶设计成往内拉形式,一遇刮风下雨,水就往里倒灌;教室门设计成往里拉,遇到学生挤搡,就造成门口堵塞;教室旁廊道设计成半封闭状,一遇下雨下雪,走廊必湿大半;等等。
建筑设计师吴奋奋先生曾提出:真正好的学校建筑不在于外表多么宏伟,内饰多么精致,而是能够让人身处其中感到温暖、舒适、柔和。
是啊,它应是基于对生命的理解、爱与关心。
关乎过往。是孩子一生记忆的起点,心智成熟的开始;
更关乎未来。那些真正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呵护孩子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建筑,将会给孩子提供更多发现自我、探索未来的可能。
「10.25晚随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