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笨”中获“巧”
——我的写作史
回忆我几十年走过的路,我在写作上真的是很“笨”的。认真想来,写作并未在我的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我甚至也没有认真想过,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跟写作会有怎样的关系,我在写作上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写作会带给我怎样的益处。在写作上,无论我先前在乡镇中学,还是现在在县城工作,倒是看到我身边有些同事和我能接触到的外地外校老师,包括在阅读地方报刊杂志时熟悉的那些写作者们,他们有我十分羡慕和想企及的才华。我真的很钦佩他们,能从他们的笔下流淌出那么多美的文字。这几年在星火团队的带领下,在星火导师的“逼迫”下,我也陆陆续续地写了一些连自己也不太满意的文字,算是我教师写作的真正开始。
我的记忆力很烂
我对自己的记忆评价是,我的记忆力是很烂的。好像小时候我读的书就不怎么多,背书背的就更少了,原因可能跟当时的农村根本就没有书可读有关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家当时也就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家庭里能够供你上学就不错了,至于读更多的课外书,根本就没有人想到这个话题。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村庄上好像也没有什么对我有影响的读书人,更无从谈起从他们那里能借到什么书来读。我的童年生活其实是在一块文化比较贫瘠的土地上度过的。我的父母也不识多少字,他们也没有能够提供给我基本的“读书”的条件,倒是他们常常提起我还未出生就早已过世的爷爷,他在那个旧社会算是有文化的人,私塾先生请他教书,他不知什么原因也没去。尽管没做教书先生,但他多少还是给他孙子我带来了一点自信,原来我也是有文化的遗传基因的。读初中时我语文学的也不怎么好。在我生活的那个年代,我所在的家乡小学里汉语拼音是没人教的,我小学一直没学会汉语拼音,直到上了师范以后才学会汉语拼音。在上初中之前,语言文字方面的积累好像我记得的也不多,懵懵懂懂的从农村小学进了我们乡镇的中学,那恐怕还是我数学成绩比较优异才得以考取的原因。
印象最深的一次读书经历好像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次生病,好像是重感冒或者是其他什么病,父亲把我带到一个远房的大爷家吊盐水。可能身上有炎症,需要吊好几瓶水,无聊的我在吊水间隙与大爷攀谈起来,他知道我在乡镇读初中,于是就拿了一本书给我说:“你无聊,看看书吧。”印象中那本书没有封面,前面还被撕坏了几页,不知道叫什么名,边沿上还有些破败,但却是一本很厚的书,现在估计应该是小说。我这一看就被吸引住了,一直到吊完盐水小说已看了一半。我欲罢不能,请求大爷把书让我带回去看。因为之前没有看过这么厚的书的经历,仅用大半天时间,我就把这本书看完了,整个人完全被书中的情节吸引了。那天我回去没有吃饭,准确的说是没顾上吃饭,真的是第一次废寝忘食地看书:趴在床上看累了,就仰卧在床上继续看,仰卧累了,又跪在床上看,跪着看累了又趴在小桌子上看,只看到头晕晕、眼花花的也没有把书放下,父母催促几次吃饭我都没顾上,一直把书看完。这次的经历刻骨铭心。那本书里讲的什么内容我现在也记不真切了,好像就是战争年代的地下党跟敌人斗争的故事。其实我当时正在读初中,整个故事我都把它想象成我当时读书的学校周边和乡政府发生的故事,书中的每个情节我都具体对应到乡政府周围的厂区的具体场景,对应到乡政府周边我熟悉的人物上。这些情形我现在的印象还比较深刻。
在初中读书时,我又杂七杂八地看了很多书,但是好像没读过几本完整的书,都是零散的。其中有部分是报刊杂志,像《辽宁青年》《故事会》《初中生世界》(这是我初中唯一订过的)等这一类杂志。我的头脑中没有什么过多的文字积累,更没有多少文学作品的熏陶,所以我这里说的记忆力很烂,可能更多的是因为真的没有读过多少书,确实小时候家里面和学校也没有什么书可读。我也没有那么好的机遇,像很多后来成为作家甚至名人的人,他们小时候有那么渊源的家学或者有很好的提供他们读书资源的一个机缘。在农村、在乡镇读书的孩子,在那个年代,像我这样的应该是有很多的吧。
我当时最大的资源就是每次上大街,会花一分钱两分钱疯狂地读读街边上出租的小画册,不准带走看的,当时租金是一分钱一本好像。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小画册应该读过好几十本,有《水浒传》《平原枪声》《红楼梦》《三国演义》《七侠五义》《铁道游击队》等等等等。
就这样懵懵懂懂中,因为数理化学得还好,还算上成绩优异,就上了师范学校。我的记忆力很烂,烂到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找不到文学的影子。
我有个摘抄剪辑本
上了中师以后,因初中阶段成绩优异带来的学习热情比较高还在继续,这种热情顺带着我在师范里也读了几本书。印象最深的书是《平凡的世界》。那时候读书我真的很“笨”,专门搞了一个最好的本子做摘抄本,把《平凡的世界》里边凡是我认为比较好的语句,摘抄了近一大本。后来看了路遥的其他小说如《人生》又摘抄了半本。
因为当时电视台正在播放改革小说《新星》,我于是又找来了柯云路的同名小说和《夜与昼》来阅读,也同样是很“笨”的方法做了大量的摘抄。应该说《平凡的世界》包括《新星》等小说对我人生的成长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甚至我一度认为,我最初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受到这些小说的大影响。高加林、刘巧珍的爱情故事是对我人生中爱情的启蒙教育,《新星》中县委书记李向阳的改革历程,是我心目中最理想的改革创新的形象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社会变革的路径。《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他们的生活经历,我有着切身的感受。作品中所描绘的黄土高原的农村虽然离我们生活的地方比较远,但这样对农村有着朴素而真诚热爱的这兄弟俩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奋斗的历程,对我有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成为我很长一段时间心目中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甚至是我工作学习的动力源:“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去改变自己命运。”真的不是夸张,几十年了,孙少平、孙少安的精神在我身上仍然存在着。家里面一直保存着我读师范时留下的几本摘抄本,每当在回读这些文字时,我就无限回味那个青涩年代中我的青春生活、成长中的心路历程,总会有无限的感慨,还会不时的想起那个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着的孙少平、孙少安以及陪伴他们一起奋斗过的那一方水土。
去年暑假我终于有机会踏上了陕北的黄土高原,一路上非常渴望的是能到清涧县去拜访下路遥的故乡,但是因为跟着团队而未能如愿。西安到延安的西北一大圈,当我走到延安的那个窑洞面前时,我除了想到革命先烈们的革命经历外,更多想到的是路遥和他笔下的孙少平、孙少安们,他们曾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然后怎样不屈服于命运进行抗争奋斗的。
工作以后,我有幸仍然延续着初中时带来的学习热情,除了完成自己从中专学历到大专、本科的学历的提升,干好自己双班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外,我读了许多初中语文教学方面的杂志。当时我们学校也没有什么象样的图书,我更多看的是报刊杂志。凡读到好的文章,我就把它剪下来,这也是在师范里读书时养成的习惯。印象最深的是《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新华日报》“新潮”副刊、《盐阜大众报》“丹顶鹤”副刊、《扬子晚报》“繁星”副刊、《滨海报》的“清水河”副刊等,我都剪了大量的文章,并且把他们贴在自己精心买的一个十六开的大本子上。有好多文章我都勾画圈点地读了好多遍,也曾经有过模仿上面的文章动笔写一写的,但没有投稿更没有发表。家里边几大本剪辑本就是我工作后跟文学沾点边阅读的见证,纯属兴趣,没有思考自己要怎么样去真正的写作。
印象中二十多年前我有一次“成功”的写作实践,说来也许不值一提。当时江苏省举行了一个读书活动要进行征文,我们学校按要求组织参赛,我班有学生文章写好后,我修改后发现仍不满意,于是我就代笔写了两篇文章,署了学生的名。两篇文章后来一路获得县一等奖、市一等奖和省一二等奖,学校获得了组织奖,我本人得了一台照相机。从来没有想到写文章还能获得如此的荣誉,当时校长很高兴,没花一分钱得了一个组织奖。此后我的写作热情稍稍有点高涨。但是高涨归高涨也就是写了不少学校的总结、计划以及向县教育局投了一些报道学校的通讯稿件而已。
在这里不得不提我的一个当时教初中政治的好友,他是八十年代初苏大毕业生,现在早已退休,他读书非常广,写文章特别多也特别好。他写了很多的小说、散文和诗歌,我都是他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在与他的交往和交流中,我多少感觉到我对文学逐步有了认知,对写作有了比较好的兴趣。他也常常夸奖我,说我对他写的小说散文的评价很中肯,意见很可贵,说的也很准确。现在想来,也许他是对我有意的鼓励。因为我们之间相处的时间比较长,他算是我写作路上的引路人吧,或者准确地说,我知道有一条路叫写作,虽然我没上路,但是我终于看到了那条路。
我很怕写不好
到县城工作以后,二十几岁的我仍然还抱有青春时的梦想,想过无数次考这个考那个,那份不安分的心驱使着我功利化地阅读了一些公文类、公文类写作类的书。但最终也没有走上教书以外的另一条路,这些书籍成了我读书生活中的一些插曲。
随着条件的变化,无书可读的窘境没有了,但是真正有书的时候,读的也并不怎么多,一则繁重的工作挤占了我大量的时间,二则自己也没有在文学等方面明确的目标和理想,倒是读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人文的、历史的都有。但不是整本书地读,整本书大多是跳跃式读、选择性读、浏览式读和了解性读,精读的很少,粗读的太多,自己给自己的理由是扩展知识面嘛,又不是专门搞研究的。真正开始动笔写作比较多的,那就是2016年加入星火团队以后,星火团队的机制是任务驱动式的,于是才开始真正的随笔写作。因为要写作必须要更广泛的阅读,的确,这几年在导师们的安排下,读了不少专业的书籍和专业的论文,并在任务驱动下写了不少随笔。有时心血来潮在生活中稍有感悟也会写写小说和散文,但终于未成气候。
现在的工作因为要完成学校材料,编辑校报,负责学校有关社团工作,又是任务驱动下的写作在推动着我。因写作而阅读,阅读后又不断地写作,渐渐的感觉到把自己的思考和经历用文字的方式表述出来也是个蛮好的体验。对写作的认识和理解与之前比真的有不一样,有的时候有表达的欲望和写作的需要,真的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而且每次当把自己想要说的东西表达出来的时候,心里还真的有那么一些欣慰和喜悦,甚至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或在自媒体上的文章收到那么多点赞,也有些许的成功感和成就感,这种虚荣心也在推动着我不断地去写作,去阅读。
我写作,我总感觉到自己写的不好,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大概地表达出来。每当读到别人好文章的时侯,真的慨叹我为什么写不出来呢?所以现在时常提起笔写的时候,还是有害怕,有担心,有顾虑。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从来没有奢望自己写作上有什么成就,我这里所说的“成事”主要是指自己能不能坚持写下去,一直坚持表达自己,记录生活。
我知道我写作时眼高手低,心中对自己写作的期望高或者是想要表达的愿望很强烈,但往往写下的文字却不能尽意。我知道写作就像熬粥,时间不到不会软烂;火候不到,可能还是硬米。我想要坚持这几年积累起来对文字的感情,学会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在阅读的基础上去不断清理、不断拓展,把写作坚持下去,不求建功立业之功利目的,在不影响我工作生活的情况下,把它纳入到我生活中,成为我生活的一小部分吧。
阅读是吸入,写作是吐出。我还想坚持大量阅读,条件允许,要海量阅读,阅读的范围和视野还是要进一步广阔,把我年轻时一直积攒下来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充分地发挥在我的阅读上,也充分的体现到我的写作上,让阅读后的不吐不快,成为我写作的动力。
我是一个不愿意多闲的人,学校的管理工作、语文教学的工作、语文的教科研工作,还有我比较热衷的学生管理工作、班级管理工作和家庭教育工作,还有近几年也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文学”,这些都将会促使我围绕这些方面去广泛阅读,也带来我广泛的写作资源。至于能走到哪一天走的怎么样,不是我考虑的范围。我将努力“谋好”我自己的份内之事,能否“成事”、成多大的事就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了。但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告诉我,“笨笨”地学习中,时不时的会迎来“巧”的机遇的。
我会就这样一直不停的向前走着,希望在阅读和写作这两盏灯持续照亮的路上,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