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花红柳绿。似乎才刚刚迈入二月,便已到了月末。三月在二月的笙歌里悄然起舞。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忽儿,春到;一忽儿,春去。来来去去,似光,如水。转瞬即逝。
读《朗读者》第二季。随着董卿和朗读者们沉沉浮浮,不似第一季的跳跃,这一季更沉稳,更有内涵,比起第一季的温情,这一季多了理性与思辨,亦或者是自己的心境变了。在字句之间,体悟董卿作为主持人兼制片人的艰难历程,也感悟着每个朗读者背后的故事。
从最初创办栏目《朗读者》到现在的第二季、第三季,如果最开始是新奇,那么现在该是沉淀。新奇不足以支撑一个栏目出现续集,且备受期待。
《朗读者》的路能走得如此之远之顺,说到底,不仅仅是它抓住了人们的软肋:温情,更因为它打了一手好感情牌:走心。它软软的戳中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温柔,荡起圈圈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每期都有一个主题,第一季从选择到第一次,从礼物到眼泪,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 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它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来自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的国家顶级文学家、出版人、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最终节目将会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
《朗读者》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作为著名作家和茅盾文学奖得主,曾经叛逆的麦家,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麦家在《朗读者》节目中畅谈他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歧、隔阂乃至冲突,与观众分享他对儿子的教育心得以及与儿子之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慨。濮存昕,在节目中便自曝小时候曾患过小儿麻痹症,被同学起外号叫“濮瘸子”,以及谁也不愿意和他在一个组参加体育比赛的往事。
《朗读者》中嘉宾分享的故事,并非简单的过往经历,而都有深刻的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无论是演员徐静蕾讲她奶奶疼她爱她的平凡故事,还是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讲他年轻时为了追求女孩,翻译过才女林徽因的诗《别丢掉》的“独家趣闻”,还是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讲她在阿富汗枪林弹雨中迎接新生命的故事等等,均以真挚的情感征服了观众,也带给了观众无限的思考。
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是传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在一个文化极度缺失的时代,这样的节目能够重新唤醒人们心中对文学的渴望。
而节目中朗读嘉宾分享各自的动人故事,带给观众文学、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则让这股“清流”更加透彻、明亮。正是这一环节的呈现及作用,使得原本能打八十分的《朗读者》,可以打上九十分,甚至更高分。
《朗读者》是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她不仅担纲节目的主持工作,还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呈现出不同于以往主持人的另一面。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
正是因为如此,才轻易被《朗读者》圈粉,对董卿路转粉。董卿强大而厚重的文化内涵,更征服了诸多观众的心。
《朗读者》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感染力,是因为现在上至领导、公知,下到百姓、小资,都在倡导同一个主旋律——读书。
打开电视,你常能看到关于读书的舒服的公益广告,告诉我们:在书中不仅有眼前,还有诗和远方;在书中,可以和优秀的人物为伴,思想共舞;也告诉我们,只有读书,你才可以摆脱谢大脚,摆脱眼前的泥沼。
你相信世上有善,是因为懂得墨子的无私;你相信世上有恶,是因为懂得纳粹的残暴;你相信世上有礼,是因为懂得儒家的宽容;你相信世上有神,是因为懂得圣经的真义。
《朗读者》的格调之所以高出其他综艺一大截,归根结底一句话——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
朗读者之所以能火这么久,是因为它出现弥补填充了温情与走心的缺失与空白,成为了夏娃的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