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最近出现的10万+爆文的一些想法。
可能是我最近关注各种公众号的消息太多出现了“孕妇效应”,感觉一茬一茬的公众号像雨后春笋一般,一夜之间全冒了出来,数量多到大概一个金拱门掉下来能砸死三个公众号的那种密度。
随着公众号遍地开花式炸开,各种价值观、社会热点、流行元素也开始轮番上阵。从“小确幸”到“丧文化”,从“佛系青年”到“你正在被你的同龄抛弃”。往往一个社会热点的出现,关注的十个公众号九个都在写,其中五个会在你意想不到的点上鬼斧神工的加上广告。当然或许也可能只是广告商不同,所以才会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
像一场流行感冒,流行起来大家都忘了这是一场感冒,是病。
蜂拥而至,无数的人开始在各种平台教你怎么写出一篇10万+的爆款文章,怎么用写文章实现经济独立,怎么在21天积累十万粉丝,光是看这些标题觉得你们挣钱怎么就这么容易,而且还会有一些看似很管用的方法论,无外乎一个哗众取宠的标题,用一个匪夷所思的观点来吸引读者,最好能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不管怎么样,先把流量带起来,就像黑粉也是粉不是。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奇葩大会上那个分享“骂男人,往死里骂,变着花样骂!”的爆文的十二字真言的女生,她是聪明的,她知道想赚钱的玩法和想静心写作的玩法是截然不同的,她自己也说了有相当一部分文章并不是她真正想写的,它们不是作品,而是产品,是为了维持她月入十万的产品。
产品是要迎合读者和消费者的,这样才有市场。当然你可以说对啊,只是产品而已,我们天天都在吃各种东西,消费各种产品,市场经济下这很正常啊。但是你要记得我们只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而已,我们的思想还没有进化到和我们的消化系统那样智能。在吃到不健康的食物肠胃会发出警告,但是我们吸收了不健康的思想时,大脑在多数情况下难以识别的,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在价值观还不够稳固核心力量还不够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抵御外界不健康思想和观念的侵蚀,尤其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思想产品。但是为了流量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有人在不停的产出这样的产品。
我第一次听说peer pressure同侪压力这个词的是在大学的课堂,当时就觉得原来枯燥的课文里还是有些许的精华的。这种压力是持续存在的,是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无法避免的一种压力。
我记得那个时候看过一篇文章叫《不管你怎么努力,总会有人360度无死角的超越你》,当时候看的时候就觉得直戳内心,你还是个化妆小白的时候看着同龄人朋友圈的精修9张大图觉得自己好LOW;你认真准备英语竞赛拿了一等奖刚想发个朋友圈就发现你的高中同学留学美国归来,已经英式和美式英语自由切换了。
时时刻刻,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种压力的施压者和承受者,这是一个没有边际和上限的存在,但是只要不要不是盲目的夸大,就无可厚非。但是事实却是很多爆文是把这些痛点拿来炒作,制造恐慌,在你惊慌失措的时候,温柔的对着你说,施主我看你印堂发黑啊。
这两天的一篇10万+的爆款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主要卖点就指向了这种压力,作为压力的承受者的你本来维持者自己的平衡就已经战战兢兢了,好家伙,这一榔头过来瞬间瞬间懵逼。本来熬夜做实验看文献到眼睛都要瞎了也在努力的撑着一口气,本来在格子间里朝九晚五拿着月薪5000的工资也在咬牙坚持着,现在一想同龄人都套现15亿了,你连经济独立都做不到还要靠父母接济,你拿着微薄的工资前途渺茫加薪升职遥遥无期,你不仅丧还觉得绝望。
是韩寒的那篇微博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真的又在人为的制造焦虑了,大概是最近割韭菜太频繁,赶不上趟了?你是会慢慢的发现一些事实的,比如焦虑真的是什么用都没有,焦虑只会增加鱼尾纹和引发偏头痛,偶尔还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其他的屁用的都没有,如果真的要说有一点点用处,那就是整一些高深莫测的句子拿来朋友圈装逼。
我原来只听说过贩卖情怀。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罗永浩当年那句“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万千粉丝山呼海应的“你负责认真,我负责不让你输”。彼时看来情怀满满,现在来看老罗是认真了,但是他没有负责。而对于自己也只是交了一波智商税,当了一茬被收割的韭菜而已。
贩卖焦虑,制造恐慌。本来大家能好好活着就挺不容易了,但是就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天天想着搞个大新闻。
我知道现在说这些有些吃不到葡萄的小家子气,自己也无权去评价别人的做法,更无权站在道德高地上用上帝视角去指责别人的做法,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爆款文章多少有些不负责任。因为爆款,所以受众很广,你不知道你的这篇自己是拿来赚钱的文章会被多少三观不稳的年轻人看到,你也不知道你的这篇迎合他们心理的文章会影响多少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当然你可以说他们愿意接受是他们自己的三观不够稳固,自己的主心骨不够坚定,是他们自己愿意当黄盖,但是谁没有经历过年轻、幼稚、价值观动荡不安的阶段呐?
我们三观不稳,情绪不定,未来恐慌,但是还没有放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