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曼(Thomas Mann)则是将他的《魔山》(Zauberberg)作为“时间小说”来写作的,这部小说不仅折射了时间体验的矛盾,而且加速同时也是他在叙事结构上的原则:时间随着小说的发展流逝得越来越快,因而在书的开始时,在若干页里只讲了几个小时里发生的事情,而之后同样的页数却对应着几天,最后是几个星期,到了书的最后将经年累月压缩在寥寥几页里
为什么在大城市中人们感到繁忙,在人烟稀少的小镇乡村会感到生活悠闲?当然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是准确的,具体还要看地区。
现在人们之所以感到生活节奏加快、生活繁忙涉及到了这篇文章所要谈论的话题——加速。就像写小说一样,最近火遍全网的二舅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这样:普通人的人生如果不加快三十年,那真的没啥值得谈论的。
马克思所谈论的三种加速
技术的加速
就拿最近21世纪的信息传播来举例,一开始人们是看电视获取信息,然后是上网,现在是看手机。
看手机也在“加速”,一开始还是以图文为主要形式,到了现在直接通过短视频用几分钟看完一件事情。
世界上的两次大加速,一次在1900年的工业革命,另一次就是现在的互联网。
人们一边对科技感到欢欣鼓舞、一边对新科技感到恐惧和绝望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对新科技或者新技术感到愉悦,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比如短视频确实是让人们获得信息更加便捷了,可有人会担心一直刷短视频会不会导致我们的专注力下降?
我们经常被教导,时间就是金钱。21世纪最讲求的就是效率,资本主义的合理化要求人们在更短的时间里能够做到更多。
现代的金钱往来方便、增加、加速了社会的和经济的交易与金融循环,并且因此也似乎是调度了所有的社会关系
移动支付同样也是如此,以前还需要刷卡,现在直接用手机。一方面给了人们便捷的生活,可另一方面有人担心这会助长消费主义。
社会变化的加速
以前人们在固定的区域活动,可能最远也就从一个城走到了另一个城。现在随着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人们会聚集在大城市。
以前国家之间的往来没有这么频繁,现在只需要飞机就能到达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
生活节奏的加速
这一点是人们最切身体会的,有人把它称之为“内卷”之流。
几年前还管用的方法,到了今年就全变了。大城市要求人们用更少的时间换更多的金钱,无论你怎样看待超长的工作时长,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会全身心扎进去。
一眼看到头的“厌世”
随着信息爆炸,人们仿佛“预知”了自己的未来。
生活一眼看到头,即使没人能预测自己的未来。你说房子几十年都买不起,但几十年后买房还重要吗?
在现代社会人们被海量信息所淹没,在这种情况下,筛选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世界感到厌烦的原因之一。临床抑郁症也和现代社会的“加速”有所关联。
相关材料
《加速》第二章 从热爱变动到加速法则——对现代性的观察
一小时心理学是一个专注于心理学科普的平台,引领你用美国高校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重新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那就马上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