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出现大量病句,请做好心理准备……
一、 中文才是最酷的
在《中国好声音》第四季节目上,庾澄庆“挑事”地问道:“杰伦,Can you speak English?”而周杰伦则如此回应:“我觉得中文歌才是最酷的。”
在国外,有3000万人学习汉语,100多个国家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国外的汉语爱好者可以在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学中文,甚至还有人来中国学。而其中不乏好学者能问倒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2015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论坛的开幕式上,法国圣日耳曼昂莱国际学校都中文班现场表演了中文经典名曲《茉莉花》。
二、 “@#%@……你懂我的意思吧?”
抱歉,我不懂。
今天小编不是吹嘘我们中华文化,而是要吐槽我们身边的另一些问题。
事先声明:此文仅是讨论中文,没有歧视外语的意思。
中英文夹杂
有些人说话喜欢中英文夹杂,似乎两种语言才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思。
我们不能怪别人的中文不够excellent,只能怪自己不能follow他的节奏。
小喇叭:小编你自己不也中英文夹杂吗,请说汉语!
除了中英文夹杂还有:
病句连篇
还存在一个更广泛存在的问题——很多人语意不明、病句连篇,最后加上一句“你懂我的意思吧”来作为简单粗暴的补充。
至于你听不听得懂,就不关我的事了。
本来我就听得云里雾里,最后你来一句“你懂我的意思吧”,似乎听不懂就怪我。
打扰了,真是“人在雾中走,锅从天上来。”
甚至有一些热门电视剧的台词也是病句连篇,病句还能成流行了?
人民日报点名批评热门电视剧《知否》。
本着落井下石的心态,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病句集中营吧!
款待不周?
老太太真是千里耳,顺风眼啊~
你这一巴掌,我可能会气死
看到这么多病句,语文老师气到哭笑不得……
三、 分析问题
作为三好青年,小编面对这么多错误的语言示例,内心开始灵魂三连问:
(手动严肃脸)
1. 为什么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中文?
2. 为什么我们自己的中文却越来越差?
3. 怎样才能把你拯救,我们的语文?
为什么中文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
2017年中国的GDP已经达到82.7万亿人民币(国家统计局2017年数据),超过了12万亿美元(世界银行2017年数据),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超过美国、日本贡献率的总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产生了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很多人都希望搭上中国的快车,所以他们选择学习中国的语言——中文。
无论是特朗普的孙女,还是Facebook的扎克伯格,都会说流利的中文。在可预见的未来,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必然会提高。
为什么我们弄丢了语文?
前文提到,国外有3000万人在学中文。
等等,先别自嗨!
中文还有另一面残酷的真相——复旦大学的中国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比赛中
败给了留学生
给了留学生
留学生
某年广东高考
1万个考生文言文翻译得零分
一万人得零分
得零分
零分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可悲的事情?
首先,很多人忽视语文学习,认为我们日常都会说中文,不用学习复杂的语言逻辑。“咬文嚼字”甚至被很多人看作迂腐。
回头一想,日常口语中没有严谨的逻辑和语法,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但是我们应该看得远一点——
如果在日常口语之外,不专门学习和训练语文能力,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最直接的是,会导致我们使用语言的习惯不再严谨,无法用语言精准地传递复杂信息。
紧接着,信息获取的阻碍导致我们开始读不懂有深度的文章,更不谈古文了。
语言不仅仅是表达工具,还与思想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基础之一。读不懂有深度的文章和古文,又何来文化传承?
文学大家说过,对母语不精通,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思想文化的断层。
而思想文化的断层越严重,就会导致对母语内涵的理解越肤浅。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文学大家鲁迅先生当初放弃学医,转而从文,用文字拯救中国思想文化。如果语文失守,很可能导致文化的失守。
言归正传:守住中文的阵线——教育发力。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
好的语文教育,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一本好教材。教材不是一本简单的书,它承载的是一代人学习的内容、思考的方式。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编撰了不少教材,他认为“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
从教材做起
什么是好教材?什么是不好的教材?
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个评判事物的思维方式——根据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去评判。
好的教材,首先要满足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方面要求——
价值理性是,不管程序方法如何,目的或结果要符合公认的正义,即目的合理性。
工具理性是,不管最终目的好不好,只管做事的程序方法是否行之有效。
对教材而言,价值理性是首先要考虑的,因其承载了一代人的知识和思想需求。这种目的理性,它并不忌讳功利,但绝不以功利为最高目的。如果我们高效地传递给学生的东西,不是积极、正面的,那简直是灾难。
以小学语文为例,我们能看到一些不合格的教材。
第一类:缺乏工具理性的。
虽然传递“自己去吧(独立勇敢)”的思想观念是不错的,但是小鸭子是怎样学会游泳的过程只字未提,结尾是“过了几天,小鸭子学会了游泳”。
不顾学生的思维特点,教材过于抽象,而学生是需要更具体东西来辅佐说明。所以他们很难领悟到教材初衷,在传递思想观念的效果上,这篇课文是不合格的。
第二类:缺乏价值理性的。
因为“我”和前任班干部(劳动委员)是好朋友,所以我要见贤思齐——也要“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到这里都没什么问题。但是,“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与当劳动委员不能绑定,不当劳动委员的人就没法爱劳动了吗?
出现了从价值观上就出现偏差的教材,只能说明这教材背后的人很不用心。
第三类:急功近利的。
有的教研者太急切地想把理念和知识传给学生,导致教材内容过于直白,禁不起时间的洗礼,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回过头看这些内容,会愈发觉得无趣。
只有价值观正确、方法高效、质朴厚实的教材,才值得拿来育人终身。
先生,早。小朋友,早。
“我缝衣服,给一个爱干净的孩子穿”
妹妹打猫,哥哥说:“有人打你,你痛不痛?”
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经得起时间洗礼的教材,是简单平实,却能让人在一次次重读时,引发思考、加深感悟的,这样才能真正育人终身。
不管过了多少年,回忆起当初的课文,最初的真善美依然能打动我们。
单凭一两本课内教材,是不足以解决中国语文教育失守的问题的。
但是,广义的教材指的是学生一切可以接收信息的“读物”。我们要打造、传播好的“读物”,而不是让《知否》电视剧这样粗制滥造的产品在社会中反复播放。
结语
中文不管是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还是单纯作为语言工具,其重要性都无可辩驳。国际上中文的地位日益提高,而我们目前对于中文的学习程度,似乎与其重要程度不匹配。
语文教育的难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这篇文章也只是陈述一些事实,表达一方观点,介绍一种思维方法,希望能让有心人多停留一分钟、思考一分钟。这不是为问题的终结,而是新思考的开始。
——写在评论里——
你有多久没有咬文嚼字了?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来一起留言
怼一怼“那些年电视剧中的脑残病句”
聊一聊“那些年我们记忆犹新的教材”
唱一唱“那些年朗朗上口的歌词”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