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报纸待的时间不多了,现在的纸媒,今非昔比,当年几百万的发行量,如今都死了,牛人都出来创业或者做自媒体了,其他的就不知道在哪里死去了。
还是说说报纸是怎么出的,缅怀一下这段经历。
首先是选题,我们是周报,所以每周需要开选题策划会,一个大主题选定后所有编辑要分头组稿,其他的就是各个专栏的常规内容,我们是每周五出版,周三基本就要开始定稿了,周四就交稿,然后再改稿,每周要根据本周的广告版面,再确定每篇稿子的文字量,接下来美编配图,照排组织版面布局出样版,责任编辑校对,主编再审核一遍,这基本就是一周的流程。
这里面有好多说道,我来简单扒一扒,编辑一般是按文字量和供稿数开工资的,最主要的不是写的内容,而是揣摩主编意图和喜好,挺恶心吧,其实都这样,主编喜欢的人,经常一周十几篇稿,不喜欢的也就一两篇,到手的钱差的天南海北,如何让主编喜欢那?我是不会,但看那些"贱人"的路子不外乎,拖关系递话,三节两寿送礼,没事就往主编屋去"交心",夸主编文采飞扬应该拿诺奖等等,另一些嘴笨的就模仿主编的笔体文风,反正就是得让他老人家高兴,但最牛的还是身份,如果你是主编上司的亲戚,那你就"爷",你就玩吧,好事拉不下你,钱少不了你,所以能人都走了,不行的都忍着混日子。
其次就是咋写,现在的编辑和记者基本是不写字的,记者那,都喜欢去企业采访,到了现场采点画面,被采访的单位都会准备新闻通稿,一方面介绍情况,一方面省得记者再劳烦,这样的活都有"车马费"的,价码我不方便说,反正算下来比工资强多了,还有一些不要脸的记者,搞"负面"报道,然后敲诈企业和单位,美其名曰"封口费",这个价可就高了。
编辑那,主要就是上网找,然后几篇文章一综合,有的甚至一字不改,直接复制粘贴,然后署上自己的大名,关于那些明星的专访都是在"编辑同行微信群里"互相借鉴的,所以现在自采的深度报道特别少,一方面这玩意费时间,得下去,得调察,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凑数挣钱,所以都靠走量的;另一方面,一有深度就容易损害一些群体的利益,来平事儿的找到主编,大多数时候你的稿就废了,发不了白忙活,所以一来二去,编辑们水平越来越差,好文章都在朋友圈里,报纸上就只有信息没有态度了。
再来说说印刷发行,一般出报前两天,会和邮局报点沟通,统计本期数量,然后收取报款,这个数就是实际的发行量,这个数经主编签审,发到印刷厂,印刷厂根据比例会留出一笔损耗的纸张数,等待内容定稿后制版。这里要说一下发行量的问题,这个数是每个纸媒的绝密,因为报纸的广告价格就靠发行量来定价,没有发行量写的再好也没人看,所以一般都会夸大自己的发行量,8倍10倍的吹,反正谁也不知道准数。
制版是个技术活,彩色报纸要用激光照排机制作3色铝板,红黄蓝,三色套色后才能印制出彩色的图片,但这基本是低端印刷机了,现在先进一点的设备可以印刷出更清晰的图文,而且其速度更快,我们现在用的大概每小时几能印刷6万份左右的报纸吧,现在的机器相当的智能,只要把纸张上好后,其他的都是全自动的,中间需要人为调节一下印刷矫正,然后出来的报纸就是剪裁分拣折叠好的,数量也都是数完的,快速简洁,报纸印刷出来后要人工分装,然后进入邮局的配送环节。
这里的道儿,就是纸张成本,今年所有纸张成本直接翻了一倍,全国70%的期刊图书,都不得不涨价,而报纸就不敢涨价了,本来买的人就少,一涨估计就是直接死掉,只能压缩版面来节约开支。
现在的报纸问题和图书还不一样,它以传播信息为主,已经被手机端的微信,微博,头条等取代,现在真是没人看了,报纸销售价格太低,没人愿意卖报纸了,挣不到钱,于是流通渠道也渐渐的消失了,挣不到钱,能人又流失了,报纸就走进了死循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