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在网上给女儿挑图画书时,看到书名就决定买来看看的。
没想到我和女儿都非常喜欢,尤其是我。
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图画书了。
1. 故事短小,幽默有趣
这个故事发生在庞太太一家吃早餐时,前后大概只有30多分钟。
象妈妈口袋里塞着报纸,手里端着一个餐盘,里面有茶壶、牛奶罐、茶杯、烤面包片和昨天吃剩下的小蛋糕,偷偷地想要去浴室。孩子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我想自己一个人安静五分钟,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这四个字非常的简短,但是很有力,表明想要结束对话,赶紧进入自己一个人的状态。不信你可以换成“That is all”感受一下。
然后故事随着象妈妈进入浴室-泡澡-孩子进入浴室-象妈妈回到厨房-孩子回到厨房迅速展开。
最后的结尾可以说是点睛之笔:
然后,她走下楼。
在孩子们还没有下楼以前,
她安安静静地度过了三分钟又四十五秒。
2. 节奏一致,细节传神
正文中左面这页是小图+文字,右面这页是一张大图,并以此节奏贯穿始终,孩子们最喜欢这种重复的节奏。
在绘画方面,一是充分利用了大象的长鼻子这个特点来增加幽默感。
二是眼神的刻画特别传神。
3. 隐藏的细节,寻找的乐趣
正文中只出现了四个人物:
象妈妈:庞太太
大儿子:莱斯特,从穿着以及书中用的第三人称“他”来判断应该是男孩(但是又有犹豫,后面说)。
二女儿:罗拉,是女孩,因为穿着睡裙,第三人称用的“她”。
小儿子:只称为小弟弟,未说名字,是男孩,可以确定。
那么,在和孩子一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就家庭成员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比如,庞太太是不是全职妈妈,独自在家里照顾三个孩子?或者吃完早餐是不是就要送他们去幼儿园了?
庞先生在哪儿?是不是上班去了?
然后我们可以去书中去寻找答案,我在扉页找到一张全家福。
左一穿着粉色裙子的是老大吗?那他是男孩还是女孩?
象妈妈怀里还背着一个小婴儿,故事发生的时候她会不会已经怀孕了呢?
这些都可以跟你的孩子一起讨论,这才是图画书的乐趣所在。
4. 也想安静五分钟?
象妈妈并没有如愿安静五分钟,我想这也是众多妈妈们的真实写照。
我们家每天倒是会有几个这样的“安静五分钟”,那就是在女儿自己读图画书的时候。
晚上临睡前,是我和女儿非常重要的阅读时间。
我拿一本书,给女儿拿一堆她最近比较喜欢的书,然后各读各的。
有时候我能安静地读上五分钟,但更多的时候是女儿拿起一本书直接拍到我的脸上,是的,拍到我的脸上,并大声地说:“妈妈讲!”,那架势,简直一秒钟都等不了。
有时候,我也试着对女儿说:“让爸爸讲,爸爸也会讲”。
但是基本上女儿会说:“爸爸不讲,妈妈讲”。然后再把书拍到我脸上一次。好吧,妈妈讲,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还是挺好的,因为我觉得对于2岁多的女儿来说,这个阶段我就是她的全世界。
身为父母,孩子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他们,一个小孩子带给家庭的乐趣是我在未做母亲之前无法想象的。
普通人可以通过日记来记录与孩子的那些点点滴滴,而作家就可以将这些写进自己的书里,比如庆山。大学时读她的文字觉得有种冷漠的感觉,那时她还叫安妮宝贝。她的作品我读过不少,甚至包括与藏书家韦力合著的文化随笔《古书之美》,我也买了一本来读。直到今年一月份读她的散文小说集《月童度河》,这时她早已改名为庆山,感觉她的文字和之前大不一样,很有温度。
书中有一章专门写她和女儿,其中的一段文字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每个星期日上午,去三里屯的咖啡店吃早餐。那时,她把一头黑发披散下来,穿着时髦的连衣裙,像个小文艺青年般地自由自在。她画画,我看书,一起安静度过两三个小时。这在儿童心理学上叫特殊时刻,之前并不知道这些概念,只是觉得这样的时段很有必要,这些相处会成为她的记忆。
她说的这个状态正是母女间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的一种平衡,让我好生羡慕。
当然,无论是阅读还是生活中的其它方面,爸爸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在我查阅《让我安静五分钟》的作者资料时,发现吉尔·墨菲的另外一本作品《总算安静了》正是讲爸爸的。
但我还没读过。别着急,等我买来之后,让她爸来写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