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第一天,上午第一节考的语文,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都已经公开。
中午,陈老师给我发了两张截图,里面分别是两道高考作文题:谈谈你对“沟通”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结合你对“自定义”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陈老师附上文字说,我俩昨天聊的话题,正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无意中的交流,竟能与之产生联系,同时,这也是我心中一直存在着的思考,如果我做,定能交出漂亮的答卷,得到高分。
看着这两道高考作文题,我心中的情感十分复杂,带给我震撼的同时真心觉得它们是不错的写作题材,于是想要以此为题拟篇文章。
不过当我看到写作要求中“明确文体且文体特征明显”这一点时,我迟疑了。我脑海里盘旋着: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写景文,倡议书,演讲稿,信件……我平时写复盘的文体是哪一种呢?
一时间没有想出答案,每天我写复盘,大多出于想要梳理心绪,发发牢骚,除了读起来通顺、勉强存在逻辑外,似乎不大讲究文体规矩,口语化的讲述居多,这让我有些判断不清我的风格究竟倾向于记叙、议论,还是演讲。
回想平时考场上写作文的情景,几次都是想到哪写到哪,根本没时间列大纲,更不用说注意突出文体特征了,写完一段能读起来通顺、勉强存在逻辑就已经很难得了。
这也导致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都跟我打过招呼说,作文方面我得提升一下了。是这样的,写作终究不等同于说话,平时表达得再溜,写文章还是得规规矩矩按要求来(至少,在正式考试中,要按规矩来)。
日常的聊天中,话题会分散,你之所以能滔滔不绝地吐露,是因为不停有新的话题对你进行刺激,从而不断引发联想,而你是不会从对话的第一句直接联想到对话的最后一句的,这也体现了写一篇立意明确的文章较普通的说话是更有难度的。
虽然,我一向认为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写作终究很难写出好的文章,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与热爱才能撼动人心,但是,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还是不得不去了解那些规矩与要求,并且在考场中以此为约束,写出世俗意义上的“文章”。
我记得,我与一位母亲在地铁上的对话。
我说:“我从小很喜欢绘画、设计,但我拒绝母亲将我送进机构系统学习。每每见到所谓的“老师”拿着一张张小卡发到学生面前,要求学生描摹,我都排斥不已。我知道他们不能教给我我要的东西。我热爱“美学”,因为在我之内充斥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各种各样的创新,我要呈现那样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复刻已经存在的东西。”
那位母亲说:“可是你不学习最基本的技法,怎样发挥你的设计与创造呢?”
她那次的话,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一方面,我仍旧坚定我的观点,带有天赋的孩子不需要去学习所谓“基本的技法”,他们会创造一种独一无二的“技法”。
另一方面,我也理解了她的意思。“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个带有天赋的孩子,若能“随大流”展示自己,定能获得更多世俗意义上的称赞与肯定;但若“另辟蹊径”,独造一种“技法”来发挥潜能,说不定迎接他的就是犀利的冷眼。
想来这个世界就是万般矛盾、黑白共存,在写作这一块,指不定谁能发挥出一种新的“文体”呢。开玩笑,就我目前的现状而言,我还是打算好好去了解那些“规矩”,换一个角度想,那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