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的日子里,邀约与赴约,计划与远行,已经成了主题。实习归来,在大家开始为毕业照欣喜,为聚餐激动时,不知道是因为本就没有分离意识还是因为什么,我们宿舍居然一点毕业伤感的情绪都没有。依旧每天聊天,正常吃饭。偶尔畅想未来,却不见任何遗憾。
再次归来,很多伙伴们见了我并不觉得我表面上有任何的变化。但我知道,这一年的我究竟经历了哪些,做过哪些决定,又有了什么样的思想变化。
一直以来这些爆炸般的感触与思维充斥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想找个出口,我想把我这一年的见闻都诉说出来,不然,始终无法强迫自己往下走。
互联网对我而言,真可谓是一扇窗,一扇门。若不是见到过形形色色的职业与生活,我根本不会去想:我是否也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一切的转变还是要从深圳说起吧。去过这个城市三次,从来没有一个城市像深圳一样,让我去一次,爱一次。
在深圳待过的伙伴们纷纷回来了,在广东学艺术的弟弟也不决定在那边继续发展。究其原因,生存压力大也许是最重要的理由吧。但这些,依旧浇不灭我对深圳的热情与渴望。
我曾经用“面包猎人”这个APP约过几个深圳的“有意思的人”。有心理咨询师,有旅行者,有艺术策展人,有以话剧表演为原型的俱乐部创业者。走入他们的世界,我见到了异于普通人的活法,看到过更有价值的存在方式。
我跟很多朋友感叹过:只是针对“如何在深山丛林中归隐”这个话题,他们都可以在饭桌上畅聊半个钟头之久,没有任何不屑,而是满满的认真与真诚。同样的话题,若是我在朋友圈中开个头,一定会被骂:你脑子里又想什么呢。
说起这个例子,并不是期待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天马行空无所顾忌,而是想表达,看过这样一个场景后,我的思维方式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之后又产生过哪些行动。
自由开放,有能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是我对深圳人的见解之一。即便是几平米不透光无热水的城中村的小房子里,我们也不敢忽视任何一个住在其中的人的梦想。
很多人都明白,要想创业,要想接受新鲜事物,一定要去大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为什么?这些城市里的这些资源究竟为什么能被获取?什么叫环境的熏陶与潜移默化的影响?
坚果是我在深圳亲眼所见的一个行为艺术家,他可以做一个纸房子,在楼顶独自过上几夜;可以做出在北京吸霾的砖头,告诫大家这鬼天气究竟发展到了什么地步。
他的故事上过《一席》,他的朋友们可以出现在一席的开场视频中,并充满荣誉感地作为志愿者服务到场的所有人。他们可以在深圳成立“无意义公司”,专门寻找志愿者一起去做“看似无意义”的事情,甚至给创意无限的志愿者以奖励。
凯卫中心,是我这一年在杭州见到的践行“分级诊疗”最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一。第一次去见院长时我还极为忐忑。但现在,我已经和办公室的哥哥姐姐们打成了一片,我期待做的探索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这些都是新事物,新思想,新尝试。一切新的行为方式只有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得到培育,才能被容忍,甚至得到支持。
一年里在“面基”以及同不同朋友交流时,我们纷纷感叹自己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里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最快的资讯,不用花费上万的价格,就能得到高手的指点。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互联网。
互联网的时代,充满着“信息泄露”“舆情灌水”等等互联网的特征,但作为资深网民,我们早已无法逃离。
你知道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人发图前用心P过么?
你知道被你不屑的微商在发一条朋友圈前会深思熟虑修改多少遍文案么?
你知道朋友圈也是个人品牌的塑造途径么?
你知道你每天看的公众号文章又是如何生成、如何被策划、如何打动你让你遵循人性规律进而转发的么?
很多人觉得互联网很可怕,可怕到不想去了解,不愿意去碰触。似乎只要从几个常规渠道看看新闻,逛逛淘宝,就够了,就无法被信息流侵袭,无法被假消息蒙蔽一样。
可事实真的如此么?你对互联网的认知就只是这样吗?
一年的时间里,我常常想,如果没有网络,没有这些每天喷涌而出的高质量的信息、书籍与工具,我还会不会有现在的变化,还会不会认识现在的这些老师,这些朋友——能趁着从大连到上海开会的空档,专程为我带来一箱车厘子,只为了与我共进晚餐的“网友”。
还会不会有机会围在大牛的身边,听他们讲知识,讲理论,讲人生经历,直到凌晨。
这些过去我想都不敢想的经历,我在23岁还没毕业时,体会过。这一切,都是互联网带给我的。
是的,由于金钱,囿于经济,困于能力,我无法给自己买上好的包包,甚至没有换过背了四五年的黑书包。几件实习时买的简单的衣服,也已经足够让自己面对诸多的毕业场合。每次想到这些,我总会开心地对朋友讲:给我几年时间,这些我都会有的。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的压力,也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因为这些信念与没来由的自信,就是从心而发,因为我知道这一年我究竟经历了多少思想的碰撞,我知道一切的经历,都会成为我的财富。我并没有荒废过我的生命一天。因为每一天,我都有成长,都有变化。
所以很多人说要换个环境,我想是不无道理的。但在自我思考之初,我突然想到:如果在熟悉的环境中都无法做出改变,强大的习惯的惰性,又怎么能让自己在陌生的环境中立刻变化呢?
这其中的逻辑很简单:改变并非一日而成。一想到这一点,再结合自我改变的强烈欲望,就很容易让自己产生行动了:能否增加自己独处思考的时间?能否在家庭中即将产生争执与分歧的时候自己语言温柔一点,或者用笑话慢慢化解?能否在朋友跟自己抱怨时微笑一下,然后做到自己从不抱怨?
一件两件,意识到这些可变化的场景是极其重要的。一旦开启了这些感知,那么后面发生的一切,就又都是水到渠成了。
结语:作为陪伴者,我不知道这些经历是否对你有用,是否能够让你记起自己身上的初始改变呢?